-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持证亮牌”工程如何重塑传媒生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8
今年初,国家网信办深入开展“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积极推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持证亮牌”,着力规范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秩序。腾讯、抖音、快手等15家平台对获批账号统一增加红“V”标识,实现图文、音频、直播等全场景覆盖。面对“持证亮牌”工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黄楚新,从政策逻辑、行业变革、发展建议等维度进行深度解析。
制度创新推动行业进入重塑期
“国家网信办推进的‘持证亮牌’工程是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黄楚新认为,“持证亮牌”工程是数字时代新闻传播领域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遵循“依法治网,依法管网”的逻辑,其核心在于强化资质核验与内容监管,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红“V”标识不仅是对专业媒体的认证,更是平台、媒体、受众三方共识的信任符号。在黄楚新看来,通过统一红“V”标识和资质审核可以规范行业秩序,明确媒体与普通账号的区别,遏制虚假信息传播,保障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同时,可以优化网络生态,过滤不具备专业能力的运营主体,推动优质资源向具备新闻资质的机构集中,形成多层次、专业化的内容供给体系。此外,还可以倒逼持证机构完善全媒体新闻采编流程与审核机制,推动责任落实,提升全媒体内容产品品质。
“对选题策划与传播而言,这一工程将推动媒体更聚焦主流价值与公共利益。”在黄楚新看来,公信力标识增强了优质内容的传播效能,使政策解读、深度报道等具有公共价值的内容获得更精准的受众触达,更有利于形成优质内容有效传播的正向循环。既可以促使媒体机构在选题时强化政治把关与事实核查,避免触碰信息传播红线,也可以让媒体一定程度上摆脱流量焦虑,更聚焦于深度报道、调查性新闻等专业领域。
价值引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图文、音频、短视频等全场景覆盖的要求,推动媒体完善内容形态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确保不同载体的内容均符合资质要求。”黄楚新认为,媒体生产更强调信息来源的权威性、选题的公共价值与表述的严谨性,有利于破除“唯流量论”。“持证亮牌”的媒体面临着更高的受众期待,若想让标识认知转化为信任增量,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优质内容回应受众信任。
“获批账号的红‘V’标识不仅是身份认证,更成为平台流量分发的隐性标识。平台流量未来向红‘V’账号倾斜,使媒体机构的内容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更易被看见。”黄楚新说。
“虽然具有红‘V’标识的公众账号被纳入规范化管理网络,但在‘持证亮牌’工程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短期难题。”黄楚新表示,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介形态迭代,对媒体机构在内容审核上提出更高要求,媒体机构需进行技术适配,投入额外成本进行系统升级。同时,平台技术架构与行业治理需求也需进行更好的适配,解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存在的“主体变更需内容迁移”等影响传播连贯性的问题,持续优化资质核验的时效性和全面性。
技术赋能建立全流程合规管理体系
黄楚新建议,对已办理和正在办理“持证亮牌”的媒体机构,需从合规深化、能力建设与生态适配三个维度构建系统性策略,将资质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建立全流程合规管理体系是‘持证亮牌’工程的核心基础。”黄楚新认为,媒体机构应将资质要求嵌入内容生产的每个环节,成立专门的合规审核小组,对选题策划、采访实施、内容编辑、发布审核等全流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尤其要针对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形态制定专项审核细则。
在黄楚新看来,强化技术赋能与数据驱动是“持证亮牌”工程的关键支撑。媒体机构应主动对接平台的技术接口,可基于红“V”标识的受众认知数据,分析不同场景下受众的内容偏好,优化内容选题与呈现形式。同时,还需构建差异化内容生态,将资质优势转化为内容特色,助力主流传播提质增效。
“‘持证亮牌’工程的长效推进,在规范治理与服务优化之间寻求平衡,能为媒体机构提供实质性便利。”黄楚新建议,在技术流程优化方面,需破解账号主体变更的操作痛点,主管部门联合平台企业建立“主体变更绿色通道”,通过后台数据核验实现主体信息的直接变更,降低技术流程对媒体运营的干扰;在成本负担减轻方面,应推动认证费用的差异化调整,充分考虑媒体机构尤其是基层媒体、非营利性媒体的运营压力,参考政务号政策,对持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资质的媒体账号建立分级减免机制或全面免收认证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