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出版社“当代国际政治丛书”30年出版37部著作
见证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成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8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主办的“当代国际政治丛书”30周年与中国国际关系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出版研讨会近日在复旦大学举行。
“当代国际政治丛书”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5年策划的国内首套以国际政治学原创理论专著为特色的丛书。30年来,丛书已出版37部著作,始终致力于挖掘优秀学术成果、打造顶级学术平台,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成长。
本次会议举办前,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温泽远特别翻看了丛书第一版的编者序言,文章结尾有一段话:“立意于回应国际社会走向新世纪进程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并出于构建中国背景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的长远考虑,延请国内一流的国际政治学者,采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九五期间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国际政治学术著作。”
在温泽远看来,这段话清楚地表达了策划者和丛书编委会对这套书的定位、出版宗旨,也有研究和写作方法论上的倡导,还特别提出了“构建中国背景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的长远考虑。“30年前的策划者和编者是具有相当的学术前瞻性和人文理想的,与国家目前推动的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求高度吻合。”温泽远认为,30年、37本书,能够大致勾勒出中国国际政治学科学术研究和发展轮廓,且秉持着“宁缺毋滥”的专业精神,每一本都是领域内的精品之作。
据介绍,2021年、2023年,“当代国际政治丛书”连续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此外,自2018年以来,丛书中多本著作实现版权走出去。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外交学院原院长秦亚青的《关系与过程》英文版于2018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被APSA(美国政治学会)、ISA(国际研究协会)年会列为专题研讨文本,带动“关系理论”受到中外学界关注,进入国外教材。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门洪华的《东亚秩序论》英文版于2020年由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2019年,“当代国际政治丛书”与施普林格出版社达成整体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推出“国际关系的中国视角”系列丛书,实现了系统性的版权输出。今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教授潘忠岐的《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从国际国内相互关联的角度,对重大国际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总裁陈昕回忆了当年策划这套丛书的背景。他表示,从引介、批判西方理论,到立足中国文化、思想和经验探索理论创新,丛书在为中国学者发声、助力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多部作品走出去,说明丛书的学术价值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认同。
本次会议聚集了学界众多的顶尖专家。秦亚青认为,丛书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坚守学术原创和思想开放原则。丛书的价值在于展现了中国学者基于本土实践的原创性探索,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发展提供了基础。期待丛书作为开放性知识生产平台,继续促进中外学术对话争鸣,成为传播先进理念和建设学术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苏长和认为,丛书构建了开放良性的学术共同体,系列著作也构建了完整的国际关系知识图谱,展现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成熟度与系统性。希望下一个30年,丛书不忘初衷、立足学科,坚守思想性、学术性、原创性与开放性,以挖掘优秀理论作品为己任,重视中国经验、突出中国视角、挖掘中国思想,继续发挥核心平台与阵地作用,持续为构建中国国际关系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