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文集类选题的开发与出版策略刍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5
文集类图书在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价值。2024年10月,由许金顶、陈毅明任总主编的《陈嘉庚文集》正式出版。该文集的出版不仅有助于弘扬嘉庚精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亦可为深化华人华侨史等研究奠定扎实的史料基础。回顾《陈嘉庚文集》的出版,笔者认为,精品文集的打造需“因人因文因时”而有所侧重,需要关注学术性、规范性与创新性的协同统一。
强化基于学术价值与现实条件的全面评估
文集类图书通常规模较大,出版周期长,因此必须提前谋划,谨慎评估。202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即与集美大学等联合启动《陈嘉庚文集》的整理与出版工作。选题策划时充分考量了文集出版的目标与定位,对选题的学术价值、现实需求与可行性进行综合研判。
在学术价值评估层面,充分考虑“补白性”这一核心标准。文集类选题若是已有出版物作了简单归集,意义则不是特别重大,最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应是能否“补白”——填补此前同类选题的不足。关于陈嘉庚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成果丰硕。这些研究成果或聚焦第三方阐释(如传记、研究文集等),或限于特定领域,或限于某一特定时段;同时,受限于此前文献整理、收集技术等主客观原因,不少文章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相对“大而全”地涵盖陈嘉庚一生不同领域的文集较为鲜见。这种学术空白为《陈嘉庚文集》提供了选题依据,即全面收录陈嘉庚的著述、言论、书信、文牍四类文献,有望填补此前综合性文集的空白。
在现实需求与可行性评估层面,建立多维评估机制。2024年是陈嘉庚诞辰150周年,把陈嘉庚的作品相对完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有益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陈嘉庚的一生。同时,随着学界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各类文献整理的不断拓展,不少与陈嘉庚相关的此前未曾在各类文集中呈现的文稿陆续被挖掘出来。整理《陈嘉庚文集》的时机相对成熟。
考虑到学界研究现状,编纂团队一开始即明确项目定位为“文集”而非“全集”——陈嘉庚1943—1945年避居印尼期间的文献整理尚未有突破性进展;南侨总会通告存在部分散佚……基于此,将出版目标设定为“相对完整”而非“绝对全面”,既尊重文献存世与研究现状,又保障了出版项目的可操作性,同时在进度上明确以2024年为出版节点,将图书出版与陈嘉庚诞辰150周年结合,力求实现学术价值与纪念意义的双重叠加。
注重学术权威与出版专业的双重保障
优秀的编纂团队是确保文集类选题出版成功的关键。编纂团队的组建必须充分考虑学术支撑与出版专业的双重保障——成员既要在相关研究领域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又要拥有丰富的研究与出版实践经验。
在学术支撑层面,须注意采用“核心成员+专家集群”的模式。文集编纂团队整合了集美大学、华侨博物院等机构的侨史研究力量,形成学科互补的学术矩阵。总主编陈毅明深耕嘉庚研究40余年,参与编著《陈嘉庚年谱》《陈嘉庚教育文集》等;总主编许金顶亦长期从事华侨文化研究。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华侨博物院等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参与。专家的学术积淀为文集的史料甄别与价值判断提供了核心支撑。同时,这种以资深学者为引领、中青年研究人员为骨干的梯队结构,既保障了学术传承的稳定性,又为学术研究增添了创新活力。
在编辑团队配置上,应注重“专业背景+专项能力”的双维标准。出版社组建了涵盖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编辑群体,考虑到陈嘉庚的文章中时有闽南方言,特别配置3名熟悉闽南方言的编辑人员。同时,组建编辑团队时即强化了编辑须打破“仅负责文字加工”的局限,让编辑深度参与文献整理的前期学术环节,形成“学者—编辑”协同互动的工作格局。
打造跨学科协同的研编一体
文集类图书前期的整理工作对后续的编校工作影响巨大,特别需要注意研究收集、整理编纂与后期编校加工的一体化。除了与作者保持定期沟通外,编辑必须尽早介入文集作品的前期整理工作,了解作者团队的研究动态和工作进度,在有需要的时候提供出版层面的建议、服务与支持。
在文献分类环节,注意遵循“属性与功能并重、功能优先”的划分标准。文集类图书规模大,多分卷出版。因此,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文献的分类问题,而且分类工作直接涉及后续的作者、编辑分工。针对陈嘉庚文献类型复杂的特点,编纂团队将文献分为著述、言论、书信、文牍四卷,但在实际操作中遭遇言论与文牍界限模糊的问题。在初稿中,文牍部分收录了陈嘉庚先生的演说词,后几经讨论,团队提出“功能优先”原则,将演说词归入言论卷,将文牍限定为“公文属性明显的公告、启事等”。这种分类方法既尊重文献本体特征,又便于读者系统把握文献内涵,同时也在客观上有效推动了文集的后续编辑工作。
在人物的注释问题上,注意“重侨轻政”策略。陈嘉庚的文章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对于什么样的人物需要详解以及解读到何种程度,不同学者理解不一。编纂团队提出了若干方案与样稿。编辑从读者需求与出版工作两个角度提出“重侨轻政”策略——政治人物的取舍标准难以确定,且政治人物公众相对熟悉,读者对详解的需求不大,因此政治人物的注解应适当减少。经过讨论,编纂团队达成共识,把人物注释重点放在读者相对陌生的侨界人物上。在此基础上团队又对注释的范围、详略程度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这些讨论有效提高了人物注释部分的整理与编校效率。
注意基于文献整理与出版规范的系统管控
对于文集类图书而言,要特别注意从文献整理与出版规范两个角度强化编校管理。其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在注释等辅文处理上,采用“适度阐释”策略。陈嘉庚的文章往往夹有方言、外来语,有些文章读者阅读起来有一定困难,适当注释十分重要。但注释内容的取舍有一定难度——太简,读者难得要领;太繁,易成“资料汇编”。为此,编纂团队对于文献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及方言词汇,采用“随文脚注”形式,但严格控制注释密度与篇幅——仅提供资料线索,浓缩与原文直接相关的、对理解文本必需的内容进行说明,避免注释过度膨胀干扰阅读。
在文本的加注上,遵循“最小干预”策略。陈嘉庚先生的文章留有很深的时代印记,某些用法、用词现在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当时的语境下是通用的,若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去加注,可能会使得文章点校过多,导致“支离破碎”。对此,除了繁体、异体转化等必要的出版加工外,行文规范化处理实行“最小干预”,严格尊重原著及著者使用习惯,实在生僻难懂的,才加以注释,力求维持文献原貌,在还原文章真实面目的同时,亦为读者通过文集观察语言变迁提供一个视角,为语言史研究提供原始样本。
推动学术思想与社会影响协同转化
《陈嘉庚文集》的潜在读者多是专业的研究人员。因此,在宣传推广上要特别注意信息的精准触达与大众传播的有机结合。
在学术传播层面,注意“发布平台+研讨机制”的互动网络。借陈嘉庚诞辰150周年之机,出版社举办专题发布会,邀请海内外侨史研究机构代表参与,形成跨地域的学术对话场域。这种以学术共同体为核心的传播模式,既提高了文集的专业认可度,又推动嘉庚精神研究的深化,实现文献价值向学术成果的转化。
在公众传播维度,注意“权威媒体与大众叙事”的联动策略。依托诞辰纪念的社会关注度,通过《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深度报道,《在书香中品读陈嘉庚传奇人生》《陈嘉庚书信中的教育家精神》等文章将学术性内容转化为公众易理解的文化叙事,再辅以新媒体传播,突破此类文集图书“小众化”传播的局限。
《陈嘉庚文集》的出版实践表明,高质量的文集类出版物不仅是文献、史料的汇编,更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工程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开发过程需要注意构建“价值评估—团队构建—研编协同—编校管控—精准传播”的全链条体系,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文集类图书的出版质量,提升其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