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两个月创造16条10万+“天气预报”,信息“二传手”也有差异化打法——

酷暑难耐,气象新闻咋报能出彩?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1

  大河报微信公众号近日推出原创气象报道《河南下周“复刻”乾隆八年极端高温:晚上最低33℃》,“乾隆年间的热”很快变成网络热词,成为全国不少媒体争先搬运的“梗”,而这篇报道在发出后不久成了一篇33万+的爆款。这也是《大河报》记者张阳负责报道气象新闻两个月来的第16条10万+作品。

  不能光有概念还得让人听懂

  “当初,部门主任让我负责气象热点新闻,要求能传播、出流量时,我心里是有些打鼓的。”在张阳看来,天气离每个人很近,却因题材同质化严重,又最难做出彩。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信源高度统一,所有媒体拿到的都是同一份资料。“我们能做什么?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只是一个信息的‘二传手’,很难打出差异化。”张阳说。

  “我们的破局,是从那场雨开始的。”张阳介绍,6月17日,河南正被降雨笼罩,大家都在关心雨要下到什么时候、到底有多大。“我从中央气象台的专业解读里,敏锐地捕捉到了两个词——‘从广西到东北’‘梅雨带’。”直觉告诉他,这可能是一个能把复杂天气说明白的关键。于是,经过核对相关地理信息以及全国降雨预报范围图,张阳果断在报道中提炼并推出了“横跨全国的大型梅雨带”这一核心概念。

  但光有概念不行,还得让人听懂。于是,张阳把它解释成“副热带高压如同巨大水泵,将西南暖湿气流精准‘投喂’至河南”。报道《大暴雨!“大型梅雨带”今夜抵达河南》发出后,“大型梅雨带”这个说法被全网引用。“那一刻我们清晰地感知到,找对了那把能打开大众理解之门的钥匙。”这也给了张阳最初的信心。

  紧接着,张阳用《河南“暴脾气”强对流今日上线》,把天气的喜怒无常人格化,让读者秒懂,也乐于转发。“气象数据本身是冰冷的,但关于天气的新闻,可以是有温度、有性格的。”张阳说。

  不断给气象新闻报道增加附加值

  雨水过后,河南迎来了更为严峻的“烤”验——持续的极端高温。“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更全面的大考。”《大河报》公共新闻部总监温中豪告诉记者。

  “当所有媒体都在发布40℃预警时,我们必须自问:读者凭什么点开你的?”温中豪说,当时做了一条《郑州热过吐鲁番!河南五城登全国高温前十》,通过简单的地理坐标对比,瞬间就把河南的“热度”标定得明明白白。

  报道团队没有就此停步,立刻跟进了一篇《44℃!河南下周“复刻”乾隆八年极端高温》。“历史的坐标,让一条单纯的高温新闻有了纵深感和话题性,它不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一个可以被触摸和讨论的历史事件。”张阳说道,这篇稿件不仅被多家媒体引用,更是在微博上衍生出#河南热回清朝#等热门话题,讨论量过千万,实现了“破圈”传播。

  “为什么预报40℃,我感觉快50℃了?是不是瞒报了?”评论区的这种声音,就是递到记者手里的最佳选题。随即,张阳和团队马上联系气象专家,做了《河南71地超40℃!为何体感近50℃?气象专家否认瞒报高温》,把“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湿度”等因素“掰开揉碎”讲清楚,不仅完成新闻报道,更是一次有效的公共科普和情绪疏导。

  当那场旷日持久的高温终于要看见尽头时,全省人民都在“久旱盼甘霖”。张阳最初的稿子标题很平实,叫《一轮大范围降水即将登场》。微信编辑在深夜里反复打磨,最终改成了《浇灭高温指日可待》。“‘浇灭’这两个字,力道千钧,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在酷热中焦灼已久的心。”温中豪表示,每一次的标题打磨,每一次的推送时间选择,从前方记者深挖传播点到后方编辑精心运营,每一个微信10万+爆款,都是《大河报》公共新闻部和平台运营部团队紧密互动、同频共振的结果。

  从一个现象,到一个历史坐标,再到一个公众疑问,《大河报》公共新闻部围绕一场高温,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说到底,我们做的不是天气预报,而是‘天气预报+’。我们不但围绕天气预报信息本身多方勾连、做细做深,还围绕高温从不同维度推出策划和观察类报道。”温中豪表示,“我们不断给天气报道这篇‘同题作文’增加附加值,比如‘+’一点历史的厚度,‘+’一点科学的解读,‘+’一点生活的关联。这样做的终极目的,就是让报道和用户共情,触发用户的点击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