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好版权研究的正本清源、守正创新

——《中国版权研究报告(2024)》评析

作者:赵香 李文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9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版权领域的理论突破与实践革新锚定了航向,为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这就要求中国版权叙事体系坚守文化主体性,回溯版权保护的本源与初心,倡导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破除认知误区,以创新思维直面数字技术浪潮下版权保护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在此背景下,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国家级版权保护与服务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坚定不移地将学术研究置于重要地位,积极为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以年度立项课题为抓手,汇集各界智慧与力量,推动研究工作高效开展、扎实落地。2022—2023年度课题成果经系统整合与专业提炼,形成《中国版权研究报告(2022—2023)》并出版,凭借前沿的理论视角与扎实的实践分析,赢得业界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第二部研究报告——《中国版权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研究报告》)现已正式发布。《研究报告》进一步拓展研究广度与深度,深化版权理论体系,聚焦前沿动态,剖析创新实践路径,持续为新时代版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研究报告》坚持大历史观和文化自信的叙事方向,所涉议题广泛全面,旨在构建一个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叙事体系。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有5编24篇子报告,从版权与人工智能、数字版权研究、版权历史与文化、版权产业研究、版权基础理论研究五个方面,力图呈现本年度中国版权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

  坚持守正创新 主动布局版权前瞻性议题

  《研究报告》以近半篇幅锚定前沿领域,前瞻性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版权问题、数字与数据版权、短视频版权保护、数字人版权保护等新兴课题。通过制度建设、版权识别、确权交易、侵权监管、司法保护等全链条的系统性研究,深度剖析新技术浪潮给版权制度、理论及实践带来的颠覆性挑战。

  第一,解构生成式人工智能版权治理困局与破局之道。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内容生产范式、颠覆传统版权制度的时代挑战,《研究报告》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框架。理论层面,围绕版权利益平衡机制、版权识别体系、合理使用制度等核心命题,深度解析技术迭代对版权理论根基的解构逻辑;实践维度则直击AI 开发应用中的权利归属模糊、侵权判定模糊、登记制度滞后等现实困境,系统梳理行业风险图谱与破局路径。基于扎实的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报告创新提出“最小可识别版权单元”“独创性客观量化指标”等理论与观点,构建以“控制原则+权益分享”为核心的权属分配模型,并倡导建立分层分类的合理使用制度体系,为AI时代版权治理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

  第二,构建数字版权保护的多维研究体系。《研究报告》围绕数字技术催生的新型版权客体,构建起“规则变革—司法实践—细分领域”的立体研究框架。在规则层面,对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系统剖析数字技术驱动下《著作权法》的客体拓展、主体演变与制度重构,结合游戏画面、NFT作品等典型案例,明确新型客体保护要件。针对长短视频侵权治理痛点,深入研究版权过滤机制,通过剖析法律属性、借鉴欧盟立法经验,提出“私人创制”的本土化实施路径。在司法实践维度,聚焦数字版权证据采信难题,通过梳理典型案例争议焦点,归纳数字版权案件特有证据类型,明确采信标准与优化方向。针对短视频领域,围绕权利归属、侵权认定、平台责任等核心问题,提出可落地的保护对策。在细分前沿领域,报告重点突破微短视频与数字人版权难题:针对微短视频确权,提出独立视听作品“最小单元”认定标准;针对数字人版权争议,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访谈,系统梳理不同类型数字人及其作品的保护路径,为数字版权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秉持大历史观 聚焦版权历史与文化研究

  以大历史观为指引,才能深入理解中国版权的演变机理,把握其历史规律,进而科学预测并推动版权事业繁荣发展。《研究报告》秉持大历史观,将版权置于长时段、多维度的历史脉络中加以审视,深入挖掘其演进逻辑与发展根基。通过系统梳理中国版权文化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揭示其与中国社会变革、技术进步及文化发展的内在关联,进一步强化对本土版权文化传统的理论自觉与学术自信。

  第一,探赜索隐宋代出版版权保护史。宋代作为中国古代版权意识觉醒的关键节点,其出版史与版权史呈现共生共荣的独特图景。一方面,中央政府对出版业的高度重视催生出严密的层级管理体制;另一方面,雕版印刷术的广泛普及,推动书籍生产从个体作坊迈向社会化生产阶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多元要素的共同作用下,版权保护的雏形得以孕育。《研究报告》通过系统梳理宋代出版规制体系,深度剖析版权保护典型案例,不仅填补了古代版权研究的重要空白,更为当代版权理论溯源提供了历史镜鉴,有力揭示中国版权制度的文化基因与演进规律。

  第二,深耕现代版权文化建设的时代命题。在文化传播与创新的时代语境下,版权不仅是驱动先进文化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更是激发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支点。《研究报告》以宏阔视野回溯我国版权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深入洞察当下发展格局,敏锐把握融媒体技术迭代对版权文化生态的重塑效应。通过对标国际成熟经验,精准锚定当前版权文化在传播效能、公众认知、实践应用等层面的现实痛点,提出兼具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创新路径,着力为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版权文化体系提供系统指引。

  第三,聚焦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直击行业痛点。作为文化资源大国,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存量丰厚,但因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长期面临保护制度缺失、专业人才匮乏、交易机制不畅等多重困境。《研究报告》以系统性视角,全面梳理国内外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版权应用与交易现状,从理论根基到实践难点展开多维度探究。报告不仅精准界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认定标准,明确权利主体归属,确立版权保护核心原则,还针对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交易机制完善提出创新路径,为填补制度空白、破解实践困局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

  第四,擘画版权人才培养蓝图。《研究报告》以行业可持续发展为锚点,将版权人才培养置于重要位置,聚焦出版业与民间文艺两大关键领域,深度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动态。研究精准剖析当前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包括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错配等突出问题。针对培养模式固化、课程体系滞后、师资结构失衡等核心痛点,《研究报告》提出差异化、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出版专业版权方向,强化版权运营、法律实务与技术应用的复合型能力培养;在民间文艺版权领域,构建“文化传承+版权保护+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特色培育路径,为打造层次分明、素质过硬的版权人才梯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紧扣产业脉搏 探索版权金融发展路径

  在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版权已从单一的权利形态升级为驱动产业创新的核心生产要素。《研究报告》敏锐把握版权与金融资本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聚焦版权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系统剖析版权金融化进程中的制度瓶颈、实践痛点与创新动能,为破解版权产业融资难题、激活文化资源价值、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兼具战略性与实操性的路径指引。

  第一,解码版权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研究报告》深度解构版权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战略价值,从创新激励、文化产业赋能、产业结构优化三重维度,系统阐释其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课题组剖析版权对中国区域经济及核心版权产业的影响,揭示随着区域经济升级与市场需求迭代,版权保护需求在质与量上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证实,版权不仅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更是高价值文化产品创作流通的“转换器”。基于此,《研究报告》提出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协同机制,推动版权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释放版权经济潜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科学路径。

  第二,破解版权资产证券化融资瓶颈与创新路径。《研究报告》针对制约版权产业发展的融资难题,聚焦版权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路径,运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解构融资工具的运作逻辑与核心机制。通过精准识别资产估值模糊、法律框架滞后、市场流动性不足等行业痛点,从标准化评估体系构建、特殊目的机构法律适配、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设计等环节提出全链条解决方案,旨在打通版权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通道,推动版权资产从静态资源向动态资本转化。

  第三,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版权保护与产权发展新范式。《研究报告》锚定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聚焦版权制度与数字产权创新的关键命题,明确指出:构建完备的数字产权制度保障体系、强化版权保护效能,是护航中国数字产业稳健前行的核心支撑。通过深度剖析确权模糊、维权成本高、交易规则缺失等行业痛点,结合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遇,报告以文旅产业为例提出数字产权商业模式建设方案

  以实践为根基 深化版权基础理论研究

  版权基础理论是构建科学版权制度、驱动版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在数字化浪潮与国际竞争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报告》将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作为破解版权复杂问题的关键,通过夯实理论根基,确保版权制度既契合中国实际需求,又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前瞻性与适应性,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制度基石。

  其一,解构作品独创性:理论溯源与时代回应。作品独创性作为《著作权法》的理论基石,既承载着廓清公共领域边界的理论价值,又充当侵权判定的实践标尺。然而,我国当前在该领域研究中,概念界定模糊、判定标准分歧显著,尚未构建起本土化理论体系。《研究报告》以理论溯源为经、以实践需求为纬,系统剖析独创性的本质内涵与判断标准,深度阐释其与不同作品类型的适配逻辑,并解构司法实践中侵权比对的认定逻辑。尤其针对人工智能创作带来的新挑战,《研究报告》梳理独创性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困境,提出兼具学理深度与实操性的创新解决方案,为完善我国著作权理论体系、统一司法裁判尺度提供重要支撑。

  其二,重塑《著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AI时代的理论突破与实践重构。《研究报告》直击《著作权法》核心议题,深度揭示AI创作浪潮对传统利益平衡机制的颠覆性冲击。以人类为中心的既有利益协调框架,在AI驱动的创作模式革新、权利归属争议及公共领域边界重塑等挑战下,暴露出显著的适配性危机。报告回溯前AI时代利益平衡机制的法理本源,结合AI技术对创作、传播、权利分配全链条的解构,明确提出需对以人类为中心的《著作权法》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

  其三,革新合理使用制度:突破AI时代版权治理困境。《研究报告》立足理论源头与司法实践,系统论证构建AI数据输入合理使用规则的紧迫性,揭示其在化解版权纠纷、释放技术创新潜力中的关键作用。为此,研究提出双轨制革新路径:其一,推动制度升级,将分散的“限制与例外”整合为统一框架,通过扩大适用范围、优化立法模式,重塑合理使用制度核心地位;其二,突破主体与行为限制,赋予AI主体创作行为合法性,同步确立作品溯源义务,实现权利人权益保障与技术创新的动态平衡。此外,《研究报告》聚焦短视频创作、内容聚合平台、民间文艺开发等前沿场景,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提炼差异化认定标准,为司法裁判与行业规范制定提供精准指引,助力合理使用制度完成数字时代的适应性转型。

  其四,优化版权纠纷专业调解机制:理论革新与实践突破。报告立足我国版权纠纷调解实践,系统梳理专业调解机制的概念内涵、理论根基与价值内核。研究指出,当前调解机制存在运行效能不足、理论支撑薄弱、制度规范缺位、工作模式滞后等多重问题。对此,报告从理论与实践双维度提出解决方案:理论层面,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整合学术资源、完善配套制度,夯实调解机制的理论根基;实践层面,以革新工作模式、构建协同治理格局、强化司法衔接、推动行业联动为抓手,全面提升调解机制的专业性与实效性,为高效化解版权纠纷、完善多元解纷体系提供可行路径。

  其五,规制版权滥用: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研究报告》秉持实践导向,聚焦版权领域的权利异化现象,系统研究版权滥用问题。报告深度剖析恶意诉讼、捆绑搭售等典型滥用行为,揭示其对创新生态、公共利益及司法权威的多维负面影响。针对这一治理难题,《研究报告》从立法、司法、行业三个层面提出协同解决方案。

  纵观全篇,《研究报告》以扎实的数据分析为基石,以严谨的理论推演为脉络,不仅在版权保护与服务领域的学理创新、机制革新、技术突破、标准完善等方面提供了深度思考,更为中国版权学科体系的构建、学术体系的完善、话语体系的创新注入强劲动能,成为以版权驱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学术注脚。

  作为《研究报告》的组织编写单位,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将继续锚定“学术引领、技术支撑、服务赋能”的战略坐标,深耕版权课题研究,致力于推动形成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版权研究成果,在廓清理论迷思中彰显学术担当,在守正创新中开拓学科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