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邀请退休文化人,打造“乡村书院”阅读推广品牌——

回报乡梓办书院 发挥余热播书香

作者:本报记者 汤广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5


兰溪书院创办人毕光明为浠水县清泉镇东门河村放暑假的孩子们上国学课。浠水县委宣传部 供图


  盛夏时节,暑气蒸腾。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清泉镇东门河村,浠水河穿村而过。7月17日,河畔的兰溪书院内,空调送来阵阵清凉,村里放暑假的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或来参加毕爹爹开办的国学班,或来听讲座、看课外书,好不热闹。

  “这样的乡村书院,浠水目前共有10家。它们如同一方方文化绿洲,启智润心。”浠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五洲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浠水有兴办书院的传统,唐代就有官办兰溪学宫,明清时期相继有云路书院、玉台书院、蕲阳书院等,千百年间,这些书院培养出了许多文化名家。近年来,从城市回到家乡的退休文化人越来越多,且大都有弘扬浠水文化、建设书香浠水的愿望。浠水县委宣传部抓住这一契机,在已有农家书屋平台的基础上,打造“乡村书院”阅读推广品牌。


  双向奔赴,把文化财富带回家乡


  孩子们口中的“毕爹爹”,是兰溪书院创办人、74岁的毕光明。毕光明退休前是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兰溪书院就开在毕光明的家里,两层小楼约300平方米,装饰古朴典雅,楼上楼下都有嵌入式的整面墙书柜,满满当当地陈列着各式书籍。一楼入口的客厅里,有一个小讲台,讲台上是大屏电视,讲台下摆放着9张双人课桌和许多椅子。乡亲们就在这里阅读、学习。

  “兰溪书院于2022年正式开放。它的开办,始于我与家乡的一场双向奔赴。”毕光明回忆说,2019年,他萌生了用自己所学专业服务家乡文化教育的想法。恰逢当地也希望借助退休文化人的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东门河村党支书马启民邀请毕光明回乡参与乡村书屋建设,他便欣然答应。此后,毕光明将自己的1万余册藏书从海南运回东门河村,一部分放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图书室,与村农家书屋的图书一起供村民阅读;另一部分放在由自家老宅改造而成的兰溪书院,为乡亲们打造又一方阅读空间。

  得知毕光明回乡创办兰溪书院,学界同行、他的亲友和学生纷纷捐来不少图书。一位友人更是寄来数百本职业教育教材,涵盖电器修理、农业栽培、护理养生等多个领域。马启民说,这些书很适合村民阅读,“是他们真正用得上的”。

  毕光明认为,语文学的基础是一切学问的根基,国学教育保留了最基础、最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这些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他利用假期和周末,在兰溪书院举办文史讲座;暑假期间,还专门为村里的孩子办起少儿国学班、中学生文史研修班等免费辅导班,普及国学知识。

  “通过学习,我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了解,也懂得了更多做人的道理。”读小学的李岑宇是少儿国学班的一员,他喜欢在课堂上提问,下课后也会找毕光明借书回家看。陪女儿来上课的村民徐芬说,书院来久了,不仅孩子受熏陶更爱学习,自己也经常会放下手机静心思考。

  记者采访期间,村民夏炎辉来到书院,径直穿过人群走到书架旁翻阅图书。她告诉记者:“很感谢毕老师,不仅带来书籍和知识,更给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启智润心,让乡亲共享文化食粮


  作为浠水县第一家挂牌的乡村书院,兰溪书院门口有一方“浠水县乡村文化振兴基地”的牌匾,由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图书馆联合授予。

  “我们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智引资,吸引了以毕光明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回乡,从兰溪书院开始,很快就建起10家乡村书院。”浠水县图书馆馆长江启介绍说,2022年1月28日,在县委宣传部和县文旅局的支持下,浠水县图书馆组织召开座谈会,正式启动乡村书院建设。10个月后,兰溪书院建成。此后,龙口书院、东坡书院、河东书院等相继挂牌成立,成为当地阅读推广、文化传播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夏元明原来是黄冈师范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黄冈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17年退休后也是一直想做点服务家乡的事情,2022年回到家乡浠水县汪岗镇留琴山村,在自己的老宅里创办了龙口书院。书院藏书近万册,以文学为主,为当地村民、读者朋友们提供学习和研讨的平台。作为一个作家,夏元明闲暇之余常常指导当地的孩子写作文,他说:“要为热爱写作的孩子们提供帮助,让他们在每一次尝试中感受到进步的喜悦,他们的写作将大有可为。”

  浠水县楹联学会会长耿伯英创办的东坡书院,位于浠水县清泉镇杨树沟村天宝酒厂院内,与酒厂博物馆相对而立。书院不仅向附近的村民、学生提供免费图书借阅服务,还将东坡文化与楹联文化、酒文化、乡村振兴四者有机结合,广泛开展讲座、培训、展览等活动。记者走进东坡书院采访时,浠水电商协会网络直播分会正在这里举办电商培训活动,吸引了周边的几十位村民参加。

  此外,位于清泉镇河东街村的河东书院注重开展文化宣讲活动,书院院长、黄冈日报社原副社长胡国民用“接地气、冒热气”的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送到群众身边。位于团陂镇松山寺村的松山书院,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是2024年6月才开办的一家书院。该书院集图书阅览、艺术研学与讲座、艺术品展览等为一体。位于浠水县经济开发区翟港社区的菊溪书院,在给周边的大小读者提供阅读空间的同时,常开展书法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普及书法知识。

  江启说,这些书院通过挖掘本地文化、活化乡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让广大乡亲足不出村就能共享文化食粮,营造出浓浓的书香氛围。


  延续文脉,将书院精神传承下去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是重要组成部分,但乡村的现状是,文化人才大量外流,留下的文化人不多,层次也不高。”在毕光明看来,已经退休的文化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他们的资源实际上都被闲置了。因此,他很赞同“文化还乡,学术下乡”,希望通过创办书院让这些闲置资源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对此,李五洲表示认同:“浠水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建成的十大乡村书院秉承古代书院讲学育人精神与功能,有助于复苏乡村传统文化。”在他看来,退休文化人将所学的知识、在学术界的资源以及私人藏书等带回来,不仅打造了新型阅读空间,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还具有推广全民阅读、助力文化创造的功能。

  比如,浠水县图书馆与各大书院合作,利用退休文化人的人脉资源优势,已开展多期“浠水乡村书院大讲堂”,内容涉及教师人文素养、文学艺术鉴赏,以及学生写作和科学普及等多个方面,助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书院之间也常合作交流。兰溪书院、河东书院联合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了“语言文学教育与乡村文化建设”等研讨活动,通过学术下乡丰富县域乡村文化生活。毕光明还联合其他回乡学者开设了作家读书班,采用高校培养研究生的方式来指导县级作家,将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融入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帮助其开阔文学视野,提升审美境界,创作出更有深度的作品。

  “在推动书院发展、使用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加强对书院的服务。”李五洲说,浠水县图书馆将10家乡村书院作为分馆,定期为其补充更新图书,丰富图书品种。同时,按照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求,对设备设施齐全、积极开展阅读活动、服务效能高、社会反响好的乡村书院给予一定经费奖励或补助,激励书院更好地发展。

  最是书香能致远。如今,浠水县10家乡村书院如同10个文化灯塔,延续乡村文脉,引领乡村阅读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