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研报告结果显示:

印刷软件成资本新宠

作者:肖睿 编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4

  美国《印刷印象》杂志近期发布调研报告,从全球印刷业近期的交易动态与企业困境中,勾勒出机构投资者对当前印刷包装格局的判断:市场继续青睐软件驱动、聚焦工作流程的企业,而硬件主导型的企业则面临资本设备预算收紧、长期规划周期长、高科技设备制造的规模门槛及服务团队配置需求等多重制约,即便具备强创新力也难破局。这种分化,正重塑印刷包装行业的资本逻辑与竞争格局。

  软件驱动型企业受追捧

  私募股权与战略收购方的目光,始终锁定那些支撑印刷业务盈利、在幕后发挥关键作用的软件平台。这类平台的核心吸引力在于高黏性与可循环价值,它们不仅能创造经常性收入,更能与加工商形成长达数十年的合作关系。

  专注于软件行业的知名私募股权机构维斯塔股权合伙公司收购包装行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提供商安美特软件便是典型例证。安美特软件旗下标签特拉克斯系统专为标签印刷企业设计,可实现从订单录入到成品交付的全流程管理,这类系统正是MIS在细分领域的落地应用,堪称“刚需工具”。同时,针对瓦楞纸及折叠纸盒生产的安科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裁切作业的阿克西姆软件,也已成为细分领域的核心支撑。而维斯塔股权合伙公司对其收购,也侧面印证了MIS作为支撑企业盈利的关键工具在资本眼中的高价值属性。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普印易普斯从理光手中收购阿万蒂系统的交易,再次印证MIS与ERP领域的整合趋势。专业技术公司通过收购系统扩大规模,向客户交叉销售优选平台,最终以“高客户留存率+经常性收入”巩固利润率。反观硬件制造商跨界软件的尝试,如理光收购阿万蒂系统,多因硬件思维与软件逻辑的适配难题而折戟,最终往往选择剥离软件业务,回归设备制造核心。这种对比,更凸显软件工作流程平台的资本吸引力。

  硬件创新者陷突围困境

  与软件企业的资本热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硬件主导型企业的突围困境。以色列数字印刷创新企业澜达数字印刷的破产申报,成为这一困境的缩影。澜达数字印刷耗时10余年研发纳米图形技术,虽经全球演示与技术发布会造势,但从原型机到盈利性装机的商业化之路耗资巨大,最终因周期过长难以为继。

  其财务数据更直观暴露硬科技创新的风险:2011年成立至今持续亏损,2022年亏损1.48亿美元,销售额3500万美元,2023年亏损1.64亿美元,销售额5900万美元;2024年德鲁巴展会上宣告的50份订单,目前多数未兑现或延迟,据报道仅完成11份。

  无独有偶,数字模切设备制造商海康数字模切设备公司(Highcon),也于今年早些时候申请破产。这家曾在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1.1亿美元的企业,最终市值暴跌至110万美元,仅剩20名员工维持运营。其困境与澜达数字印刷高度相似,需持续投入资金用于设备研发、安装调试及服务团队搭建,但销量未达预期,资金链难以为继。

  澜达数字印刷和海康的接连破产申请,都凸显出当市场接受度不及投资者预期时,资本密集型设备行业的经济法则何等残酷。创新设备制造商需在数年内持续投入资金,用于高昂的设备安装、备件库存、服务团队搭建及全球演示,直至销量达到可持续水平。但这段周期往往过长,对澜达数字印刷与海康而言,最终耗尽了投资者的耐心。资本对长期亏损换技术突破的耐心大幅降低,硬件创新企业的试错窗口被显著压缩。

  重构行业价值分配逻辑

  近期涉及印刷包装行业供应商及装备企业的交易,呈现出一种鲜明趋势:软件工作流程平台仍是资本方的首要布局方向。这类平台客户黏性强、利润率可观,且无需承担库存及零件物流的财务负担。而硬件主导型企业则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不仅需预先投入巨额资本、构建庞大的装机规模,还需依赖有耐心的投资者跨越从原型机到实现盈利的漫长周期。

  这种分化并非否定技术创新的价值。新型印刷技术与支撑其运转的软件,本质上是共生关系。设备制造商突破技术壁垒后,提升设备运转效率的软件必然成为资本新宠。但现实是,硬件创新的前期试错成本已越来越难被资本接受,而软件的即用价值更符合当前市场对确定性收益的追求。

  正如美国《印刷印象》杂志的观察:软件领域的交易或许不如全新印刷设备发布那般轰动,却暗合行业本质。那些在幕后实现自动化、整合流程、保障设备高效运转的平台,正在重构印刷包装行业的价值分配逻辑。

  (译自美国《印刷印象》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