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出版社用20年敲响《汉画总录》精品之声——

“冷门工程”演绎出版界“慢变量”逻辑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4

  一部著录图像、勾连古今的学术工程,历时20年方初现规模、成其大貌。

  《汉画总录》聚焦汉代画像石等珍稀图像材料的调研、收集与系统研究,汇聚考古、艺术史、图像学等多学科成果,奠定了中国图像学研究的学术基石。自2005年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携手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团队,持续推动这一国家级文化工程。截至今年6月,《汉画总录》已累计出版63册,系统著录汉画像石6000余件,图像1.2万余幅,文字总量近千万字,不仅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荣誉,更被视为出版界与学界联袂打造的一座里程碑式的文化工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编辑汤文辉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们不是为了市场,而是为了使命。”从与朱青生团队的深度合作,到支持原创图像学科“形相学”的发展,再到助力推出面向AI时代的“IIML图像标注系统”,广西师大社用20年耐心打磨出一项“能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精品工程。

  从“图像志”到“形相学”:一部总录融入文化骨血

  《汉画总录》的起点,是1995年由朱青生团队发起的“中国图像志”工程,旨在研究和著录存世汉代图像,形成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这项工作最初并不显眼,却充满艰辛。“非朝夕可成之事业。”汤文辉一语道出其中艰难与执着。2005年,广西师大社正式与朱青生团队合作,承担出版任务,开始了长时段的密切合作。

  “关键在于‘人’,重点在于‘道’。”汤文辉用这几个字,概括了长达20年的协同经验。他回忆,为了保证学术研究与出版流程的高效对接,双方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汉画出版工作室,团队成员多有艺术史、考古、中文等相关专业的硕士以上教育背景,编辑功底深厚,合作默契。与此同时,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与地方文保专家的协助下,采集与调研工作持续推进。

  从宏观的中华文明高度,到微观的图像信息结构重建,《汉画总录》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更以图像为桥,连接了历史、现实与未来。而更为深远的是,《汉画总录》所带动的知识体系建设。在整理汉画像的过程中,朱青生团队提出了以“有生于无”的中国思维为基础的“形相学”理论,发展出从图像出发的跨学科方法,同时在技术层面,也研发了无痕扫描等技术,不接触文物表面就可以分析和提取准确清晰的图像和文字。

  这一体系并未止步于汉画,而是已被拓展至埃及、希腊、犍陀罗等多个艺术领域。汤文辉表示:“这不仅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具体实践,更是文明互鉴的现代路径。”

  从纸质书到AI系统:标注系统教AI“读懂”图像

  图书之外,《汉画总录》项目带来的另一个惊喜便是技术成果的落地。2025年,由朱青生团队主导研发、广西师大社全力支持的“IIML图像标注系统”正式发布。这一系统将图像材料引入人工智能处理逻辑,在图像研究领域开启了新的路径。

  “它不是一个工具,更像是一位老师。”汤文辉形容,“IIML图像标注系统”以“形相学”为基础,建立了性质、意义、作用等7个维度的标注框架,实现了图像的复合结构解读。它的目标,是教会AI真正“理解”图像。这意味着,图像不再只是被压缩为像素和颜色的集合,而成为具备文化语境与历史厚度的“语言”。比如在进行考古研究时,“IIML图像标注系统”就可以识别文物图像,自动归纳出它的所属朝代、代表意义、艺术风格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系统并不局限于中国的文字图像,已拓展应用于世界艺术研究领域,正在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图像认知工具。

  更重要的是,这一系统也在倒逼出版企业重新思考“内容”与“服务”的关系。汤文辉说,《汉画总录》团队的这项成果,让出版机构在向知识服务者转型的道路上看到了可能性。

  这也正是广西师大社近年的重点布局方向。以数字出版为平台,构建系统性的内容生态,通过技术工具赋能学术内容的持续开发与多元转化,形成从文本到系统、从知识到应用的服务链条。

  在汤文辉看来,出版企业可以通过类似的系统,借助AI的强大能力实现三大目标:一是有效优化流程,减少冗余环节,大幅提升效率;二是大幅拓展边界,有效联结相关领域,提升规模效益、边际效益;三是深化知识服务,通过知识图谱、数据集等,服务学术研究和普及传播的功能都大幅提升。“在AI时代,这类深耕图像与知识结构的标注体系,就是出版机构自身的算法壁垒和话语权所在。”汤文辉说。

  从冷门项目到价值共识:出版要有耐心,也要有方向

  《汉画总录》不止一次被视为“冷门工程”,投入大、周期长、读者群体有限、市场回报慢。但广西师大社选择“逆风而行”,用20年时间验证一个判断:真正有文化价值的项目,即使慢,也终将走远。

  汤文辉回忆,无论是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出版基金,还是项目内部的滚动经营策略,都是为了确保这个项目能持续、能深化,而不是停在某一阶段。盈利从不是目的,唯一的目标是“打造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

  与此同时,汤文辉也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应该是对立的。随着学术界对汉画研究的深入,相关图书持续在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形成稳定需求;“IIML图像标注系统”的发布,更为项目带来了广泛的跨界关注,包括考古、人工智能、教育、艺术等多个行业都表达了合作兴趣。以专业价值引领需求,以文化厚度赢得市场,《汉画总录》的经验为出版界提供了“慢变量”逻辑的现实模板。

  未来,广西师大社将继续在“出版+科技+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上前行。汤文辉透露,在学术出版及教育出版数字化方面,广西师大社将进一步推进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并深化与高校、实验室的产研协作,推动人工智能在编审校、数字产品开发、知识服务与国际传播中的应用。“科技的进步是出版变革的引擎,但文化才是方向。”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