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起点亮劳模工匠之光
——《劳模工匠之光》让匠心之火照亮青春征途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一幅群英谱:
星河璀璨,匠心为灯
缔造“太空之吻”的王曙群,用30余年的坚守诠释“毫厘之间定乾坤”;“国之重器”锻造者刘伯鸣,扎根车间摘下中国核电技术的璀璨明珠;“90后”大国工匠田得梅,于方寸之间运转天车,把匠心刻进千吨巨物……
当李万君用一把焊枪铸就高铁的“中国速度”,他完成了“劳模家庭”的世代传承;当秦世俊亲手加工过的零件被装上国产大飞机,他的童年梦想与大国荣耀一起翱翔蓝天;当文物修复师李云鹤耄耋之年仍守护敦煌壁画,他坦言自己的责任就是与时间赛跑……
翻开《劳模工匠之光》——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为技工院校学生推出的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教材,仿佛打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群英长卷和新时代技能人才的群英谱。
书中的人物大多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线工人,但却以同一颗匠心汇聚成光:有人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将误差控制在0.01毫米内;有人用夜以继日的坚守,让亲手打造的航天设备飞向太空;有人用智慧与汗水,将中国技艺淬炼成国际标杆。这些故事不是虚无缥缈的传奇,而是扎根生活的真实人生。他们用行动证明:大国工匠不是天赋的奇迹,而是平凡人用极致追求写就的壮丽诗篇。
他们是新时代的星辰,以平凡岗位为原点,用执着与热爱丈量人生高度。
在这些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工匠型人才;在这些大国工匠之中,也有许多人发挥劳模带头作用。《劳模工匠之光》告诉我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一部纪录片:
光影流转,帧帧感人
《劳模工匠之光》不是一本说教的教科书,而是一部跃然纸上的热血纪录片。
翻开书页,你会听见机床轰鸣中的心跳声,看见实验室里数据跃动的轨迹,触摸到数百次、上千次重复试验失败后的失望,以及数百次、上千次不服输,就是要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的信心。
一个个章节都像一帧帧电影画面:有人顶着风雪爬上百米高的输电塔,只为点亮万家灯火;有人蜷缩在狭小的车间角落,只为调试出最精确的零件;有人面对重重困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这些文字白描出来的画面,是对“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最生动的诠释。书中的劳模工匠们,用血肉之躯与钢铁对话,用赤子之心与时代共振。他们的故事,没有滤镜修饰的完美,却饱含汗水浸润的真实;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充满细水长流的震撼。
这既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制造的进化史。
当书页翻动,能感受到时代的齿轮,正被千万双劳模工匠之手推动向前。
《劳模工匠之光》用一段段精美的文字,带我们走向他们——共和国的劳动模范或工匠。其中的每个人,都可能代表一个岗位、一个职业、一个行业、一个时代,他们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等不同历史阶段,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托举起了国家和民族的梦想。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人民楷模”王启民、“钢铁裁缝”艾爱国、“人民工匠”许振超……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为祖国作贡献,与新时代齐奋进。
一个知心人:
面对面,心贴心
一个中考或者高考失利的孩子,成为了一名技校学生,面对每年将要毕业的千万大学生,可能会问自己:面对竞争,我行吗?
“你行!一定行!”在青春迷茫的十字路口,《劳模工匠之光》不仅是他们的知心人,也是最温暖的引路人。书中的劳模们不是高悬云端的偶像,而是与他们并肩前行的知心人。当他们在实训车间被复杂图纸困扰时,航天飞船的焊接大师会告诉他,“焊缝里的每个气泡都是通往完美的必经之路”;当他们在数控机床前怀疑选择时,精密制造专家会分享,“误差不是敌人,而是提醒你距离巅峰还有一步之遥的挚友”。
“贴近贴近再贴近,结合结合再结合!尽可能贴近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结合他们的疑虑,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为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这是出版社编辑和教材编写者的共识。
在这一共识下,教材的编写确立了目标:穿越纸背,直抵心灵。书中,有人也是中高考失意的少年,却在车间找到人生的坐标系,甚至成为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人背负“技校生没前途”的偏见,却用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打破了质疑;有人面对技术革新时的焦虑,最终在持续学习中重获自信……这不是说教,而是一场跨越代际的匠人对话。他们用亲身经历破解技工学子的困惑:当合上书页,那些滚烫的话语将成为照亮前路的火把。
每个章节中,都根据需要插入了“学有所思·学有所得”的小栏目,大多数学生问,劳模答。这样面对面、心贴心的交心交流,让技工院校学生听得进、学得到。
一片试验田:
落实“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如何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劳模工匠之光》应运而生。
编辑们希望,这本教材是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一片试验田,是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大思政课工作体系的一片试验田。
为此,编者进行了精心策划,教材分民族大厦的基石、改革攻坚的先锋、技术创新的主力、文化传承的使者、技能报国的典范5个单元,总结和诠释了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每个单元开头都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讲话或指示精神,整个单元内容都围绕这些重要讲话或指示精神展开。同时,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使这些重要讲话或指示精神能够被普通学生所理解,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能够贯彻落实下去。
一把冲锋号、一台播种机:
播撒精神,培植匠心
春华秋实。好的收成一定源于好的希望。
2025年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接受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这些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只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少部分代表,马恒昌、王进喜、王启民、许振超等被选进《劳模工匠之光》的30位劳模,也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少部分代表。但是,我们需要一台播种机,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这本教材就是一台播撒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播种机。它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种子,悄然埋进年轻的心田。那些关于坚持的故事,会在放弃时化作破土而出的嫩芽;那些创新的智慧,会在困顿时长成遮风挡雨的大树;那些精益求精的执着,会在懈怠时绽放出惊艳时光的花朵。
这本教材也是一把冲锋号,它想让青春集结,匠心启航。它用响彻云霄的冲锋号角,呼唤着新时代技工院校的学子:以技能为剑,以匠心为盾,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勇当先锋!当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上不断升起五星红旗,当中国制造一次次突破“卡脖子”技术,当智能工厂的蓝图上需要更多青年工匠时,年轻的学子们应该冲锋。
书中的劳模们已竖起路标。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技能赛道同样能跑出精彩人生!
现在轮到年轻学子接过火炬,一起点亮劳模工匠之光,在冲锋号角声中,让中国劳模工匠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