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眼界无染,迥出六尘
——深切缅怀书法界出版人杨再春先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7月18日凌晨2点,再春先生的女儿发来微信:“杨先生于2025年7月17日(周四)晚21时25分,在家人的爱与陪伴中,非常平静地离开了,全程没有任何痛苦,平静安详。”
杨再春先生是由出版界走出的书法家,我和先生结缘于出版。当时他是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我在原新闻出版署图书司一处工作,算起来已经快40年了。
先生年轻时身体健硕,阳光开朗,面黑心善,喜欢结交,同事朋友叫他“黑子”,他并不介意,还以墨人为笔名。
再春先生长的黑,其实只是面黑,撩开上衣一看,全身洁白。面黑体白,此乃吉相,天生禀赋。其14岁时,曾获唐山市少年三级跳远冠军,此纪录至今尚未被打破。
再春先生有多方面的才华,他摄影水平甚佳,曾长年受图片社的委托到山西壶口等全国著名景区拍摄作品,其摄影作品非常具有震撼力,也曾在国内外举办过摄影展。
再春先生是男中音,唱得很好,鲜为人知。我听他唱“滚滚长江东逝水”,低沉浑厚,云涛乍转,声如钟磬。后来才知,他曾跟杨洪基先生学过唱歌,而杨洪基先生也跟他学过书法。
上世纪90年代,他在海淀区办书法展,竟来了很多歌唱家,几十年过去,现在只记得有杨洪基、戴玉强。
出版是再春先生的本行,就不多讲了,他策划出版过很多“双效”图书,不仅策划,还兼作图书的设计,他的《行草章法》,发行了1000多万册。
然而,再春先生最具禀赋和最有成就的是书法。1976年,他和刘炳森、范曾、苏士澍等先生创立了北京书学研究会;1981年,再春先生在舒同、沙孟海、启功、刘炳森等先生的带领下,参与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建。上世纪90年,再春先生曾在中央电视台连续3年主讲书法,对我国书法教育和书法传播,有重要贡献。
2014年,中国版权协会曾给出版界的3位书法家谢云、苏士澍、杨再春举办过一次小型书法展,并专门举办了座谈会。座谈会上,3位书法家得到盛赞。多位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包括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常务理事,不仅高度评价再春先生的书法,并谦虚地说:“我们是看着您的书写字的”。
再春先生是唐山人,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唐山市委宣传部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铁肩担道义——杨再春书李大钊诗文展》,再春先生托我向范迪安馆长联系,迪安先生含蓄地对我说:“在中国美术馆办展,有挑战性。办得好,增分;办不好,减分。”但是,看了再春先生的作品之后说,“杨再春的作品办展,没问题。”当时,同时在中国美术馆办展的有3个书法展,再春先生的这个展人气最旺,许多书法爱好者从全国各地赶来,不仅观摩作品,还纷纷在留言簿上留言,谈心得体会和评价,厚厚的一本留言簿都写满了。
再春先生酷爱书法艺术,少年时,与苏士澍、王镛等在北京少年宫师从郑诵先、黄高汉等名家;青年时,在书法领域崭露头角;中年时,与欧阳中石先生、沈鹏先生、刘炳森先生多有交往、交流,亦得好评。
再春先生研习书法,孜孜以求,遍临名碑名帖,其境界,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不书。2010年,我在中国农业大学与再春先生及大学出版社的几位朋友小聚,见到再春先生临写的《兰亭序》,形神兼备,充盈着右军之风,便问其创作,再春先生说:“这幅作品,我憋了两天没写,然后一气呵成”。时年已67岁的杨再春,两天没写就“憋”,可见其对书法的酷爱。
几十年来,再春先生致力于书法的教育和书法传播,从事公益活动不遗余力。
许多贫困地区的学校请他题写校名,许多重要的文化场地和重要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邀请他挥墨题词,达数百处。
2014年,为筹备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会议组织者决定在怀柔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的核心位置立一石碑,经中央和北京市有关方面选择决定,石碑《雁栖赋》由周笃文、蔡世平先生撰写碑文,杨再春先生书丹后镌刻。
此碑既是雁栖湖的一大文化景观,也是展示再春先生书法的文化平台,当可传世。
再春先生对待书法虔诚、恭敬,对待生命豁达、从容。
2012年,得知再春先生体检查出患有膀胱癌,要不要去问候,怎样问候?在踌躇之中。这时,再春先生给我打来电话,开头便是“晓宏,我得癌了”,然后从容介绍,伴随着朗朗笑声。
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恢复得也非常好。之后,从2012年到2022年,整整10年间,再春先生一如既往,神聚书法,游走四方,讲学创作,硕果迭出。
2022年疫情之后,不幸癌症再次复发,再春先生仍是笑对人生,积极治疗,化疗间隙,泼墨创作。启功先生曾对他讲,要努力创作一些大作品。
3年前,远集坊迁入新址,我请沈鹏先生、苏士澍先生、孙晓云女士和杨再春先生为远集坊创作书法作品。此时,我已知再春先生癌症转移,专门和他讲,“您身体不佳,写一幅小尺寸的就行”。他专门来看场地,提出“可否把最大的那面墙留给我”。在病中,他用6个多小时,创作了苏轼的《前赤壁赋》,537个字,用了近三幅六尺整张宣纸。去年,再春先生以羸弱的病体,竟创作了经典诗词的行草书百米长卷,其与书法之深缘,其意志与精神,令人无比敬佩。
拙文收笔时,收到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原驻会副主席张飙先生发来悼念再春先生的《水调歌头——深切缅怀杨再春先生》:“……。楷参晋,碑融汉,篆追秦。帖临万卷,章法字象觅古魂。历尽潮飞花谢,悟透翰林至理,吾手写吾心。尽瘁书生事,无愧禹传人。”
玉楼赴召,斯人已入仙境,其精神永在人间。
(作者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