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展现新文艺形态澎湃动能——
网络文学正步入用户和消费转化新阶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8
◆2024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达495.5亿元,同比增长29.37%;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达4210万部,较2023年增长超420万部
◆2024年我国网络文学IP改编量为83250部,同比增长14.55%,覆盖影视剧、微短剧、动漫、有声剧、游戏等多个领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价值转化闭环
◆2024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6.38亿人,同比增长16%,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作品(11.19%)和作者(3.44%)的增速
7月17日,以“网聚创新力量 文映万千气象”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京举办。主论坛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整体营收规模达495.5亿元,同比增长29.37%;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达4210万部,较2023年增长超420万部,增长幅度11.19%;网络文学行业海外市场营收规模48.15亿元,同比增长10.68%,我国网络文学出海作品总量(含网络文学平台海外原创作品)约为75.09万部(种),同比增长7.92%。
《报告》指出,2024年网络文学呈现三大年度特征:作为新大众文艺的地位愈发巩固,文化传播力持续增强;IP驱动的新业态模式日趋成熟,内容价值链条加速延展;以微短剧为代表的视听融合步伐提速,形成跨媒介的内容生态网络。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多位行业嘉宾,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代表,网络文学催生出短剧、文字、衍生品的跨媒体立体消费生态,展现出内容为核、技术为引、融合为势的产业跃迁新图景。
网络文学“数字原创力”外溢
“网络文学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文化形态,已成为构建大众文化新样式的基础力量。”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李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数字技术赋能与全民参与共创的双重推动下,网络文学已突破传统文学创作模式,形成以网民为主体的互动创作生态,并通过与现场实景阅读、影视戏剧等领域的融合,孕育出兼具传播力与市场力的新大众文艺生态。
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胜男从创作内容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延展了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她感叹道:“网络文学好比我们时代的‘新乐府’,其传播已突破国界,正在形成面向全球的文化影响力。”
要实现从草根表达到国际传播的跃迁,技术手段和传播机制的革新至关重要。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的网络文学是读者与作者共同构建的实时互动空间,数以亿计的读者通过平台实现即时共读、共评与共创,网络文学由此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创作实践。“这种共创生态的持续活跃,也让中国网络文学的‘数字原创力’成功外溢,成为全球文化市场上的一股崭新力量。”何弘说。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网络文学平台驻站作者总数约为3030.1万人,同比增长3.44%;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6.38亿人,同比增长16%,为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用户规模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作品(11.19%)和作者(3.44%)的增速,网络文学正在步入以用户和消费转化为核心的新阶段。
对此,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晨飒认为,当前网络文学创作者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内容质量持续优化,这不仅有助于网络文学更好地服务时代主题、回应社会现实,也表明其正逐步融入主流文学创作体系,成为新时代文艺生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短剧正成网文IP改编首选路径
随着内容规模与用户基数的不断扩展,网络文学的发展重心正从单一的文本供给向以IP为核心的多元产业链延伸。《报告》显示,2024年网络文学IP改编总量为83250部,同比增长14.55%,覆盖影视剧、微短剧、动漫、有声剧、游戏等多个领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价值转化闭环。内容的“源头活水”正加速涌入更广阔的文化产业场景,释放更具产业效益的内容势能。
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文学IP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正日益融合。阅文集团副总裁谢兰芳认为,IP的真正力量在于其三重角色——情感连接器、价值放大器和生态融合剂。优质IP能通过深刻的情感表达打动用户,引发消费共鸣;通过跨媒介流转,实现内容的价值跃迁;通过技术、渠道、消费等多环节协同,构建内容衍生生态。“如《全职高手》《庆余年》等作品正是凭借这一机制,完成了从小说到剧集、再到衍生产品的系统化开发,展现出极强的可持续商业潜力。”
IP作为网络文学产业链的中枢,其影响力还在内容形态不断演变中持续扩大。知乎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周源从“短内容”的角度提供了另一个维度的观察。他介绍,知乎平台上涌现出大量源自真实生活、具有现实关怀的短篇创作,这些故事由“回答者”写就,却因情绪真挚与结构紧凑,逐渐发展为具备影视改编潜力的“盐言故事”。如《执笔》《目击者》等作品不仅成为短剧的爆款内容,也标志着短文本向视听领域的结构性跃迁。
从短内容的创意萌芽到IP的系统转化,平台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据番茄小说执行总编辑、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介绍,2024年上半年,番茄小说已有3000余部作品被授权改编为微短剧,红果短剧平台合作制作方超过600家,短剧总量达1.5万部。与此同时,平台通过“青舟计划”、番茄小说“十二日谈”等活动持续培育原创精品内容,通过“果燃计划”为优质短剧项目提供全流程支持,打造出《弄潮》《敦煌-穿越千年之舞》等类型多样的作品矩阵。“短剧正成为网文IP改编的首选路径,也成为网络文学可视化破圈的关键节点。”乐力说。
人类创作者的价值需要再定位
如果说IP生态体系打通了网络文学从创作到产业的纵向路径,那么AI技术的介入,则正在拓展网络文学横向融合的空间边界。正如《报告》中所指出的,AI正加速渗透网络文学的创作、审核、运营与分发等各个环节,为行业发展带来全新的效率红利。但与此同时,《报告》内容也反映出一个重要命题:在技术高度成熟的今天,人类创作者的价值应如何再定位?
对此,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提出了深刻思考。他认为,真正推动网络文学持续进化的,不是“内容生成力”,而是人类创作者所具备的“感知力”。这种“来自人格深处的精致需求”,恰恰是AI难以模拟的精神资源。罗振宇认为,未来的网络文学创作将进入“人类提出复杂内容需求,AI高效协同实现”的阶段,人类是创意源头,AI是助推器,两者融合将构成高质量内容生产的新范式。
这一观点也得到创作者群体的回应。网络文学作家核桃坦言,在AI日益普及的今天,抵制技术并非出路,关键在于如何在“借力”的同时坚守“人性”。“AI能写出套路化内容,但真正感动人心的作品,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她表示,作家的任务,是用自身的独特视角与真实情感创造出“高于生活”的文学表达。“正因如此,文学在新时代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因与AI形成互补关系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