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模式让“爽”升维

作者:杨雯 时间:2025-07-16

如火如荼发展着的微短剧遇到了新的“成长的烦恼”:高度同质化的内容已让用户产生严重的“爽疲劳”——在近期召开的多场行业会议上,多位从业者或正面表达,或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

似曾相识的冲突,大同小异的情节,千篇一律的“爽点”……谁说艺术需要创意和创新?这些年,多部微短剧靠着“复制+粘贴”杀出了一条血路。且不说“霸道总裁”“穿越逆袭”“重生打脸”等题材类型高度集中,有时多部剧甚至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网文平台开放IP授权后,“一本多拍”成为行业普遍现象。讲究一些的,会对故事中的一些元素稍加改动,不讲究的,则是1∶1复制,台词、人名、细节都一模一样。你知道今年春节档的爆款《好一个乖乖女》,其实有3个版本吗?5月份的大热之作《栀栀复栀栀》有高达12个版本,谁的西门礼臣最得你心?

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庸俗,但面对高级文化总有点儿抗拒。古典音乐,听不懂吧?俄罗斯小说,人名太长了,记不住吧?面对凝聚心智的东西,我们总有一个低级的抗拒理由。相反,面对一些重复的、低级的内容时,我们却有无数个将其“升华”的高级借口。这是微短剧早期生存疯长的温床,助推它的市场规模一路狂飙至500亿元。

可是,这条路似乎走到了尽头。还好,这条路走到了尽头。

虽然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是艺术永远在对模式的突围中获得不朽。微短剧的套路、模板、复制、公式等,本质上是对创新和创意的否定。从近处看,同质化的深渊之下,催生了艺术价值的坍塌与观众的厌倦逃离,这也正是近期微短剧用户“爽疲劳”的根源所在。而从更远处看,人类失去创意,世界将会怎么样?大到科技、民生、文化,小到电影、电视、微短剧,我们需要的都是人头脑中的想象力。尤其是当AI来临,它带来一种新的生命力,那么多人都在恐慌“AI取代人类”,但AI里所谱写的其实还是关于人的故事。所以想象力和创意是每个人最终的加持,也是每个人最终的武器。

如今,用户“爽疲劳”的出现,正是微短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创新重新执掌创作的信号。这不是对“爽”的驱逐,而是对“爽”的升维,是一次从多巴胺到内啡肽的旅程。可以看到,《逃出大英博物馆》《我的归途有风》《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家里家外》等一批具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已经出现;《马背摇篮》《怒刺》《敌后武工队》等一批极具突破意义的抗战题材主旋律作品正在路上。这些作品不是流水线上的公式套路,它们或有新鲜的设定,或有跳脱的视角,或有质感的表达,或有独到的审美;它们摒弃了“剧找用户”的粗暴逻辑和“情绪贩卖”的简单落点,带来持久的精神满足与心灵回响,给予了微短剧更强劲的生命力。

作为新大众文艺的组成部分,微短剧必然要回归创作的基本逻辑,面对“因何而作”和“为谁而作”的本质命题。美国有个文学评论家叫哈罗德·布鲁姆,他说,我们都害怕孤独、发疯、死亡,莎士比亚和惠特曼也无法让我们不怕,但他们带来了光和火。这光和火是什么呢?理解、同情、安慰、信仰,是洞察更复杂的人性、是烛照更辽阔的现实。微短剧要找的,也是这样的一束光,这样的一把火:在轻快的“微”表达里,挖掘深厚的人文积淀与意义;在有限的“短”篇幅里,谋求广阔的价值表达与传递。

微短剧这条小河,在喧嚣的浅滩徘徊后,最终将借助创新的航道,流向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