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宣”王众一历时7年推出两部新作,他说——

国际传播要“先打动自己,再打动他人”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时间:2025-07-16

  今年6月,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王众一,在卸任《人民中国》总编辑两年后推出两部著作:《惟精惟一:〈人民中国〉70载年轮纪略》和《一期一会:王众一33载辑刊文存》,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这不仅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国际传播历程的一次深情回望。

  当一本杂志走过70年,当一位媒体人执守33年,当“国际传播”成为融入血脉的实践经验——两份历时7年打磨的“答卷”终于完成。两部著作图书分享暨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这两部书,是我交出的‘毕业论文’。”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王众一表示。


  与《人民中国》共同成长


  王众一和《人民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从初中起便开始订阅这本创刊于1953年的外宣期刊。对王众一而言,这本杂志不仅是一本外宣刊物,更是他最重要的语言学习“教科书”与精神成长“启蒙读物”。这种从“读者感悟”出发形成的传播理念,日后成为他提出“学外语,说中国事”的根基。

  1989年,王众一进入《人民中国》杂志社工作。后续在他的倡议与推动下,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开始尝试将《人民中国》作为辅助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泛读期刊内容,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这一做法在上世纪90年代末逐渐展开,成为后来“《人民中国》进课堂”的重要起点,也使这本期刊成为一代青年了解中国、理解世界的中介。

  1998年,世纪之交,已经进入《人民中国》杂志社班子的王众一,全面接手杂志的编务工作。然而,彼时的杂志正处于转型期的“阵痛阶段”——观念陈旧、技术滞后、核心编辑力量流失等问题交织叠加,杂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遭遇下行压力。面对复杂局面,王众一没有急于求变,而是通过深入调研读者群、分析时代语境、凝聚团队共识,组织团队完成了一系列深度改版与策略调整。他先后推动了内容的本土化转型、视觉设计的系统革新、编辑方针与受众定位的重塑,并在新世纪初逐步引入多媒体传播思维,实现纸刊与数字内容的融合尝试。

  这段波澜壮阔的再造历程,正是王众一所著《惟精惟一:〈人民中国〉70载年轮纪略》的核心线索。该书全景式梳理了《人民中国》从1953年创刊至2023年70年间的发展脉络,书名“惟精惟一”取自《尚书·大禹谟》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体现了杂志在内容与形式上坚持“精益求精、惟一不二”的理念与操守。

  “要让70年成为可以串联起来的画卷,每一年点评都要做到‘惜字如金’,力求真实、克制、扎实。”王众一这样形容这部著作的写作逻辑。除了呈现内容与形式的演变,他还特别关注对杂志摄影美学、视觉风格与选题策划亮点的分析。“我希望能够展现《人民中国》在不同时期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与读者建立血肉联系。”


  “共情”“共话”才能有效传播


  如果说《惟精惟一:〈人民中国〉70载年轮纪略》是一部外宣期刊的宏观扫描图谱,那么《一期一会:王众一33载辑刊文存》则更像是一位国际传播工作者亲历与思辨交织的“心路年鉴”。在这本凝结了33年传播经验与思想轨迹的文集中,王众一不仅回顾了自己作为一线传播者的成长过程,更系统地表达了他对国际传播本质与方法的深入理解。

  “这些文章,是从懵懂到成熟的过程记录,也是我从记者、编辑到媒体管理者的心路展现。”王众一坦言。《一期一会》所收录的内容涵盖广泛,从人物专访、文化评论,到跨文化翻译随笔、政协提案发言,再到对前辈的深情缅怀,几乎囊括了他在传播一线的所有触角。

  在王众一看来,真正有效的国际传播,是建立在“共情”与“共话”基础上的跨文化对话。他反复强调:“传播不是独白,而是一场彼此成就的对话。”在《一期一会》的诸多文章中,他以自己的调研采访实践印证了这一观点:从讲“一带一路”上的民生故事,到解读中日关系中的民间情感,他总是力求“先打动自己,再打动他人”。

  《一期一会》的体例灵感,来自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黄友义所著《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王众一在策划这本文集时并未采用简单的时间编排,而是以“传播主题”为经、“体裁变化”为纬,构建起一张涵盖跨文化传播、外交场域观察、语言表达反思的内容网络。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中国如何从“向世界解释自己”逐步走向“在世界中对话建构”的传播路径。他还特别关注“表达的细节”——语言的质感、照片的情绪、人物的眼神,这些看似微小的元素,在他眼中恰恰构成了国际传播最有温度的支点。


  持续构建理解中国的桥梁


  自2018年起,王众一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开启了新的履职历程。身份的转变为他长期深耕的国际传播工作打开了新的广度与高度。“这些经历,刷新了我对‘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的理解。”王众一坦言。相较于以往更多在编辑室中基于资讯编织叙事,他逐渐意识到,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是关系建构,而不是信息投放。语言表达的准确固然重要,但理解对方的文化结构、利益关切、情感脉络同样不可或缺。

  在王众一看来,《人民中国》正是这种“架桥通心”传播理念的典范载体。作为一本有着70年办刊历史的日语外宣期刊,它从创刊伊始便肩负着连接中日两国社会情感与文化认知的使命。在包括担任总编辑在内主持编务工作25年之后,即便卸任职务,王众一仍持续以特别顾问的身份关注杂志的发展。他欣喜地看到,当年的年轻编辑群体已经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不少人已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

  “我虽老去,但《人民中国》年轻了!”谈到团队,他的语气中满是自豪。这份对年轻人的信任与期待,也贯穿在他所著的两部作品中。在他看来,一个传播品牌能够延续70年,靠的不是花哨的形式或短暂的热度,而是代际之间的精神传承和对职业的持久敬畏。“靠奇招是不可能持续的。真正让人信服的,是内容的深度、方法的持续和价值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