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澎湃新闻:
以“做减法”与“强整合”探索商业模式新路径
时间:2025-07-15
做媒体融合改革的“弄潮儿”,有家媒体一直在澎湃。在主流媒体加速推进系统性变革的浪潮中,澎湃新闻作为媒体融合改革的先行者,以系统性变革为核心,围绕体制机制、内容生产、技术创新三大领域展开探索,进一步聚焦核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做减法”与“强整合”并举,为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开辟新路径。在日前举办的“端”上干货——2025主流媒体客户端顶端交流会上,澎湃新闻常务副总裁徐香分享了澎湃新闻系统性变革的实践经验,为行业提供了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新型平台化发展的典型样本。
打破条线壁垒 构建协同体系
“媒体系统性变革需同步推进内容与经营层面的机制调整,尤其要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运营效率。早在2016年底完成首轮融资后,澎湃新闻便启动了‘产品平台化’与‘经营多元化’,为体制机制创新奠定基础。”徐香说道。
“我们于2024年8月成立派生万物技术公司,将原有技术团队独立运营,专注于前沿新媒体技术开发和AIGC技术研发与应用。”徐香表示,这一机制创新不仅推动了技术团队的市场化运作,更实现了技术研发到商业变现的闭环。“目前澎湃新闻采编环节已实现AI能力的全员化和后台化部署,员工可直接调用AI工具进行图文、视频内容生产,技术赋能效应显著。”徐香说。
2025年,澎湃新闻更是以“聚焦、补强、完善”为关键词,对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深度重构。在组织架构上,打破传统事业部制壁垒,将资源向核心业务倾斜。徐香表示,仅2025年上半年,澎湃新闻经营板块人员转型、转岗比例超15%,通过灵活的人事调整提升组织效率。例如,针对房地产广告市场萎缩的现状,取消房地产事业部建制,将原有团队人员与资源进行整合分流。
坚守专业内核 拓展传播边界
作为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新媒体平台,澎湃新闻始终将内容专业化生产作为核心竞争力。在系统性变革中,其内容运营策略呈现“从大而全向专精深”转型的特征,并通过多元形式拓展传播边界。
徐香介绍,澎湃新闻坚持“新闻+”思维,将优质原创内容与政务、服务场景深度融合,提供全链条生态服务。
在传播形式上,澎湃新闻充分发挥专业的商业化视频团队的跨界能力,突破传统视频制作形式,在微电影、微综艺、直播、纪录片等多元视频形态全面拓展,形成“一专多能”的内容生产体系。徐香提到,澎湃新闻商业化视频团队已从单纯的视频内容生产者转型为“整合传播服务商”,通过定制化内容满足政务、企业等不同客户的传播需求,这种创新的内容运营模式也为平台带来了更广泛的资源连接能力。
减法聚焦核心 激活增长动能
“新媒体一定要有自己的商业模式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徐香说,这是澎湃新闻在多年探索中形成的核心共识。2025年,澎湃新闻通过“做减法”聚焦核心业务,同时通过“强整合”开拓新增长极,构建起多元化的经营变现体系。
徐香表示,澎湃新闻在业务优化上大胆“做减法”,对原有非核心业务进行归并调整。以媒体电商和内容付费板块为例,采取“保留入口、人员调转”的柔性处理方式,在不切断业务线的前提下优化人力配置。同时,取消房地产等传统支柱产业的事业部运营模式,将资源集中到政务生态、智库服务等优势领域。这种“聚焦核心、收缩边缘”的策略,使澎湃新闻经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在增量开拓上,澎湃新闻重点打造三大增长引擎:一是整合营销服务,通过连接文化、文艺、学术、体育等各界顶级大V,构建“类MCN”运营模式,为政务合作、企业传播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二是智库服务,以专业内容生产为基础,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定制化研究报告、白皮书等,强化“内容赋能经营”的能力;三是技术输出,依托派生万物技术公司,在新媒体平台定制开发、AI舆情分析、AIGC内容生产等领域拓展业务,以寻求打造新的增长曲线。
徐香透露,澎湃新闻近年来营收稳定在4亿多元,但尚未实现盈亏平衡,仍需在系统性变革中持续探索。这也揭示了行业共性挑战:当技术重构传播格局、用户迁徙至多元场景时,主流媒体唯有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打破路径依赖,在内容价值与市场生存的平衡中寻找突破口,方能在智媒时代真正成为“弄潮儿”。“希望通过此次系统性变革驱动,着力提升内部协同效率,推动商业模式落地,力争早日实现平衡。”徐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