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技术工具本质 坚守人类主体地位

作者:龙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0

资料图片


  在AI生成内容日益普及的今天,关于其著作权的争议本质上指向一个核心命题:AI究竟是独立的创作者,还是人类创作活动的延伸工具?

  也许,这个答案的厘清,需要回归技术本质与创作规律的双重维度——AI自始至终都只是一种高级工具,其价值的实现永远依赖于人类主体的创造性赋能。

  从技术演进的脉络来看,AI的本质是对人类思维过程的模拟与优化,而非自主意识的诞生。无论是早期的规则式专家系统,还是如今炙手可热的生成式AI,其核心逻辑都是通过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归纳与重组。就像画笔无法脱离画家的手自行创作,AI的“创作”行为始终遵循着人类预设的目标与参数:程序员搭建算法框架,使用者输入指令与素材,最终成果的方向、风格乃至价值取向,都深深烙印着人类主体的意志。

  这种工具属性在创作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作家使用AI生成情节片段时,AI只是完成了“素材筛选”的机械劳动,而故事的核心冲突、人物的情感逻辑仍需作家自主构建;当设计师借助AI生成图像方案时,最终的审美判断、主题表达仍取决于设计师的艺术认知。脱离了人类主体的引导,AI的输出不过是数据概率的随机组合,如同打印机脱离文档模板后只能吐出乱码。

  AI工具的效能释放,始终以人类的主体性为前提。这种主体性体现在4个关键维度:

  思想力:即提出独特观点的能力。面对同一历史事件,AI可以罗列海量史料,但只有人类能从中提炼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刻洞见;面对同一社会现象,AI可以统计各类数据,但只有人类能揭示数据背后的制度逻辑与人性本质。

  指令力:即精准定义目标的能力。优秀的创作者能将模糊的灵感转化为AI可理解的指令,如同雕塑家懂得如何挥动刻刀——是要“苍凉的边塞意境”还是“温暖的市井烟火”,指令的精准度直接决定AI输出的有效性。

  系统力:即整合资源的能力。AI生成的片段往往是碎片化的,人类主体需要通过逻辑框架将其串联成有机整体。学者用AI辅助文献综述时,真正的创造性工作在于构建全新的理论模型,让分散的文献数据产生思想碰撞。

  价值判断力:即辨别优劣的能力。AI可以生成百种方案,但选择哪一种符合伦理准则、契合时代精神、传递人文温度,始终是人类主体的专属权力。

  缺乏人类主体性的AI创作,本质上是“资料的堆砌”。那些被批评为“缺乏灵魂”的AI文本,正是因为失去了人类思想的统摄,沦为数据的无序拼凑——就像没有建筑师的设计,砖瓦永远只是砖瓦,无法成为有温度的建筑。

  AI工具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拓展了人类创作的边界,却从未取代创作的核心。它如同放大镜,能让人类的思想力更精准地投射到作品中;又如加速器,能将人类的创意以更高效率转化为成果。古登堡印刷术没有取代作家,照相机没有取代画家,AI同样不会取代真正的创作者——它只会淘汰那些依赖机械劳动、缺乏独立思考的“伪创作者”。

  从著作权的法理逻辑来看,保护创作成果的核心是保护人类的智力劳动。当AI成为创作工具时,人类主体的思想投入、指令设计、价值筛选已构成创作活动的核心劳动,理应成为权利归属的唯一主体。正如法律不会将著作权赋予画笔或电脑,AI作为工具,也不应被赋予独立的“创作权”——这不是对技术的贬低,而是对人类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技术的进步永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的价值实现。AI的工具性,恰恰印证了一个永恒真理:真正的创作力永远源于人类的主体性——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温度、逻辑的力量,这些才是所有有价值作品的灵魂。在AI时代,认清技术的工具本质,坚守人类的主体地位,才能让技术真正成为点亮创造力的火炬,而非遮蔽思想光芒的迷雾。

  (作者单位: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