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旧书里探新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4
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南京连续举办了5场金陵旧书市集。因为这座城市骨子里的书香底蕴,金陵旧书市集每一次都是书香四溢的文化盛会。几次活动下来,我对“旧书新知,书香南京”这个主题活动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古旧书”,尤其是文史哲系列旧书的重生,最大的意义,我的感觉是不少年轻人成为了重要的受众群体。虽然有点意外,但是细究原因,可能一是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启发效果在逐渐显现;二是从对知识的追求上升到对文化的体悟正在年轻人中间成为一种自觉。因此,对旧书的热爱,可能不只是对一种知识载体的认可,而正在成为一种情怀、一种从涓涓细流成为潮流的趋势。
苏格拉底说“世上只有一种善,那就是知识”。而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内,“知”和“识”往往分开讲。“旧书新知,书香南京”宣标里的“知”,各家媒体都已给出了不少的解释,我却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智”。“好书不厌百回读”,旧书依然可以不断地重新启迪读者的智慧。
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又是中国“书店之都”,传播中华文明,建设“书香南京”,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简便易行的就是多开一些好书店,让人们有更多的文化休闲空间,有更多和心仪好书不期而遇的机会,这才和南京这座古城的文化传统、文化底色相匹配。六朝烟水氤氲下的旧都,王谢堂前蹁跹的燕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早已将一种诗性和书香注进了这座城市的血液。朱自清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这句话是对古城南京气质的一种准确体悟,而古旧书店恰恰是古董铺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读什么书,这个问题太大、太复杂,我觉得我不够资格也没有能力回答。网上有很多名人和专家开的书单,大家皆可以参考。
每个人读书的目的、需求不一样,年龄段、社会阅历不一样,选择的阅读内容自然也不一样。我在熙南里的书集上见到金克木先生的一本书,书名叫作《书读完了》。乍见之下,不免惊讶。古人都说学海无涯,先生何故如此托大,敢说书读完了?匆匆翻过,方明白先生认为古往今来,书籍汗牛充栋,不计其数,即便你不分白天黑夜,苦读一生,你能读到的图书在全部书籍中可谓沧海一粟。然而,如果你只是精读精研经典名作,却可以收获更多,因为古今能够真正称得上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著作,实在是有限的。领会到先生的高论,忽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原来可以这样读啊!
在市集上,看着年轻人在摊位前买到心仪的图书,我开心得要蹦起来,忽然觉得摆摊卖旧书,即使收入再微薄,也是有意义的。
在4月的市集活动中,主办方设计了不少和读者互动的环节,我所在的南京钟书书店也举办了一个古文字对联的有奖释读小游戏。在我的摊位前,张贴了一副用金文书写的对联:“钟声天际杳,书香古城多”的藏头联,只要有人读出,就有奖品赠送。原以为感兴趣的人不会很多,结果却有点意外。从中学生到耄耋老人都有参加,我们的奖品书送出去了好多本,这实在是极其有趣的事。有的同学在查手机、咨询老师后读出文字时,开心得又蹦又跳,他们快乐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
金文大篆等中国古代文字体式,在今天也许已经使用不多了,对联游戏可能也只在特定的时间、环境里见得比较多。但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在我们的学习和阅读生活中,仍有一定的位置。我们的小游戏活动,只是希望热爱阅读的人们,在某一个缘分的契机里,忽然觉得原来读书还是很有乐趣的。乐趣可能引发兴趣,而兴趣应该是努力学习的指路灯吧?如果是的,我们愿意为更多人去点上一盏灯。
(作者单位:南京钟书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