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浙江省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看见》栏目三周年,秉持“闻风而动、事不过夜”的担当——
把媒体监督机制嵌入城市治理肌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30
播出节目710期,舆论监督361期,正面典型349期,问题解决率达90%以上,全网总阅读量超4亿。6月24日,“在湖州看见社会治理之变”《看见》栏目3周年座谈上,随着一组亮眼数据发布,《看见》将舆论监督的镜头深度嵌入城市治理肌理,成为解码中国式治理现代化的“湖州样本”。
湖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申中华表示,3年来,《看见》栏目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以“闻风而动、事不过夜”的湖州担当,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大局,构建起具有湖州辨识度的媒体监督机制,成为展现治理现代化的“亮丽窗口”,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监督答卷”。
创新打法,形成监督闭环
聚焦舆论监督栏目“有节目、无品牌,有曝光、无影响”现状,2022年,湖州市委宣传部成立调研组,针对媒体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监督栏目过多、平台分散、节目老化等问题,由湖州市委主要领导牵头专题商议研究,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全媒体监督栏目《看见》。
《看见》设立之初便有精准定位: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创新“新闻+政务+服务”打法,当好优质内容生产者、洞察问题瞭望者、主流舆论引领者、实干争先推动者。
闭环运行是栏目的创新打法。通过现场曝光、报道整改行动、追踪整改成效3个环节,形成“看见·现场+行动+追踪”的“1+1+1”报道模式。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主任、总编辑柏建华介绍说,节目每周5期,每周一、周四、周五为舆论监督报道,周二、周三为正面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20点播出,21点相关部门就要研究怎么整改,事不过夜。次日迅速行动,按期抓好整改。
事不过夜的底气,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湖州市委出台《全媒体专栏〈看见〉全闭环运行流程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看见〉栏目曝光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推进媒体监督工作建章立制。市委办(市看见办)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制定问题整改效果评价方案和《〈看见〉栏目“一地曝光,全域整改”实施办法》,推动全域范围内同类问题的全面防范、持续整改。以媒体曝光为问题清单,形成“曝光—回应—整改—销号”良性循环,推动一批责任主体不明、工作职能交叉、整改推动不力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看见》栏目是一扇‘窗口’,能看到湖州市委、市政府的担当和作为,看见湖州干部作风的转变,看见湖州新闻传媒的舆论监督力量。”浙江省记协常务副主席周咏南称栏目也是一面“镜子”、一根“鞭子”,映照出有关部门在舆论监督下闻风而动,立说立行,认真整改,一心为民,也鞭策着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践行“四力”。
新闻为民,注重百姓有感
“这是一个强村惠民的工程,能让当地老百姓得到实惠。”在看到湖州市南太湖新区闲置土地变营地,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做法后,“《看见》市民观察团”观察员李蓉玲忍不住点赞。
目前,和李蓉玲一样报名参加“《看见》市民观察团”的已超千人,他们可以参与节目考察曝光整改现场,提出意见建议。有超300名市民代表受邀参与了近40期的“市民观察团看见行”活动。市民参与节目踊跃,提交曝光问题5000多条、提问1.8万条、分享超7万条。
中国记协国内部副主任王佳认为,《看见》栏目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治理能力的创新方案,彰显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双向融合。以“群众觉得”为出发点,“群众所指”为着力点,“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看见》搭建起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新模式。
“栏目特别吸纳社会各界代表组建‘市民观察团’,这不仅符合‘四全媒体’中全员媒体的要求,也符合数字新闻业的开放生产机制,利于发挥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复旦大学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朱春阳认为,《看见》栏目深度介入社会治理,是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媒体变革中的创新尝试。
如栏目曝光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的种种问题,推动湖州市人大出台《湖州市城乡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规定》,相关部门闻风而动,全市近120个问题点位完成了整改和提升。
从“单向发力”到“同频共振”,以百姓有感衡量舆论监督实效,推动《看见》栏目不断迭代进化,实现了从“一地曝光”到“全域整改”,从“个性问题整改”到“共性问题治理”,从“盯着面上问题”到“查找背后作风”的转变。
数字赋能,打造融媒应用
打开南太湖号新闻客户端,工具栏的“C位”正是《看见》数字应用平台。在应用场景中,“曝光”“分享”“数说”等板块持续迭代互动功能,收集社情民意、接受群众提问、提供采访线索。此外,“部门直达”可以直接向部门提问,“湖商通”开辟营商环境投诉专线,“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服务保障。平台面向百姓生活痛点和政府治理难点,整合多方资源,力求让每一个问题都被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认为,做到让每一个问题都被关注,这需要依托现有的平台,联通各级治理力量,导入人工智能技术,塑造更加开放的平台,让“问题提出、协同解决”这一闭环更好实现一体化。
《看见》平台依托技术赋能,问题被关注、被解决的时间大大缩短。“吴兴高新区违停屡禁不绝,请《看见》栏目介入办理。”这是网友在平台匿名发布的信息,仅过了3分钟,该条信息就被标注上“已转达”的标签。市民的诉求得到解决后,则有“已答复”标签,并可以在回复栏中看到相关部门的处理方式。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教授吴飞认为,《看见》栏目找到了发现问题、协调讨论、协商考虑与解决问题的开放式监督模式,通过“有分寸”的监督,打造了全国舆论监督的先锋样板。
数字化、智能化成为《看见》栏目“破圈”传播的核心动力,实现了舆论监督栏目的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有效传播,推动舆论监督内容生产智慧化、传播分发精准化、用户服务个性化、数据应用矩阵化,提升媒体融合传播和智慧服务效能。目前,有超9000万人次参与《看见》应用场景互动提问和反馈评价,全网总阅读量超4.4亿。
“舆论监督的形式越发多元、内容更加丰富,各地都在创新和探索。未来,舆论监督应积极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王水明表示,希望《看见》栏目也能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坚守初心、用好监督利器、倾听百姓心声、服务发展大局,努力讲好湖州故事,进一步为推动社会治理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