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杨锋扎根肃南草原32年,马背上送好书,帐篷里设讲堂——
让书香润泽乡村的“诗与远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26
杨锋(左三)在图书室里为当地裕固族牧民群众提供阅读指导。
“书的价值在于被阅读。”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文化站站长杨锋,对于阅读有着深刻的认识,“建好阵地只是形式,通过常态化开展阅读活动,提高图书使用率和群众阅读量,让书香真正滋养群众的精神世界才是最终目的。”
说完这句话,和书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杨锋在乡文化站图书室环顾一周后,转头望向窗外远处的祁连雪山。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来到大河乡农牧民集中安置社区,这里一栋栋搬迁安置楼鳞次栉比,一条条水泥硬化路干净整洁。位于安置社区的乡文化站图书室里,窗明几净,装满各类精品图书的7组书架依墙而立,被杨锋打理得井井有条。
为了方便定居后的牧民群众阅读学习,当地专门在集中安置社区腾出了一间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的房间,对牧民定居前分散在3个农牧业村书屋里的数千册图书也进行了集中安置,并由杨锋负责集中统一管理,他的办公桌就设置在乡文化站的图书室。杨锋说:“这样才能更好服务父老乡亲们享受便捷高效的文化生活。”
“驮”来牧民群众“书香新生活”
“这个图书室加上旁边的‘牧童之家’总共有3800多册图书,虽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看书的人没以前多了,但爱看书的人还是有哩。我们这现在每年平均大概有两三百人次的借阅量,主要是30岁到50岁的群众。假期里,娃娃们多一点。”杨锋告诉记者,“这个安置点是全县最大的一个农牧民安置小区,47栋楼住着1710户、3200多人,涉及全乡18个村的定居群众……”
1993年,21岁的杨锋被分配到肃南县原马蹄区公署(今肃南县马蹄乡)广播站工作,同时负责原公署图书室的日常管理工作,自此便与阅读推广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6月,杨锋被调到肃南县原大河区公署(今肃南县大河乡)工作至今,依然耕耘和守候在这条播撒书香的漫漫征途上。
32年来,杨锋从一名普通基层工作人员逐步成长为一名乡文化站站长。在他的持续组织下,一本本书籍靠马驮等方式,被送到牧民群众手中,成为他们看到山外世界的窗口,也为牧民们“驮”来了“书香新生活”。
“两个斑驳的旧书架、几十册旧书。”聊起最初接过图书室大门钥匙时的情景,杨锋记忆犹新。
转变发生在2007年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以后,随着这项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杨锋耕耘的空间更大了。在他这位全乡图书“大管家”的不懈操持下,硬是把乡里一个个农家书屋倾力浇灌成了“文化绿洲”,为草原牧区乡村振兴增添了文化动能。杨锋说:“农家书屋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更抓住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和魂’。”
如今,覆盖全乡的19个农家书屋、2个职工书屋和“牧童之家”等多元文化阵地,图书拥有量已突破18万册,形成了从农牧业生产技术到非遗传承的全品类藏书体系,滋养着草原上牧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将阅读种子播撒在草原
生活在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群众至今延续着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面对新任务,杨锋并没有满足于从“零”到“丰”的变化,而是针对地广人稀、牧民流动性大的特点,一直思考如何才能让全民阅读在广袤的草原上沾染更多“乡土味”“烟火气”。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创新阅读服务模式,才能有效激活书香社会建设的主体末梢。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杨锋结合实际创新提出“1+N”文化阵地建设模式,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农牧民群众的读书学习需求,也进一步活跃和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介绍道,所谓的“1 + N”模式就是以1个中心书屋为枢纽,在牧区建立“草原帐篷讲堂”,阅读服务随牧民迁徙;在集中安置社区设立“牧童之家”,守护牧区少年儿童阅读梦想;在职工之家配套职工书屋,满足群众多元阅读需求。同时,为所有书屋接入“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字阅读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建好阵地只是形式,常态化开展阅读活动,提高图书使用率和群众阅读量才是最终目的。”杨锋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活跃农牧村文化、传播书香、培育乡风文明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哪里有阅读需求,就把书和阅读服务送到哪里。”肃南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杨锋这些年组织文化志愿者先后开展了“马背送学”“草原帐篷讲堂”“流动图书箱·文化送上门”“多彩假期筑童梦”等阅读推广活动,把农牧业科技、少儿读物、养生保健、经典文学等多种图书分装在便于携带的“流动图书箱”,走村入户送书上门,不但满足了各类人群的读书需求,也为那些常年忙于农牧业生产的牧民群众送去了科学技术。
紧密结合重大活动和节日等时间节点,杨锋每年还组织文化志愿者走入各村和集中放牧点,通过每年60多场的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在草原上凝聚起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力量,有效解决了乡村阅读“最后一公里”难题,将阅读种子播撒在草原各处,让缕缕书香飘进乡村千家万户。
当被问及32年坚守的动力,杨锋说:“书籍就像草原上的牧草能喂饱牛羊一样,书中的知识可以‘喂饱’牧民们的脑子,这样草原才有真正的兴旺。从两排书架到文化绿洲,当书香扎根乡土、连接生活,就能成为滋养文明的源泉,润泽乡村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