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第二届中国—东盟知识服务创新与国际交流发展大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
AI技术是区域出版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20
6月18日,作为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国际数字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知识服务创新与国际交流发展大会在京召开。
本届大会以“创新知识服务新路径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为主题,与会嘉宾立足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前沿,聚焦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变革,旨在通过交流对话、案例分享、战略研究,搭建跨区域、跨行业的知识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服务的新路径,助力出版单位深化知识服务模式。
基于AI技术构建联合研发机制
AI技术正在重塑翻译与语言服务模式,尤其在东南亚多语种环境下展现出巨大潜力。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语言、文学与翻译学院专业翻译硕士项目主席乌姆·萨拉玛·拉哈马图拉表示,中国与东盟可基于AI技术构建联合研发机制,突破传统翻译流程中的“桥梁语言”限制,如实现中文与马来语、泰语等非通用语种的直接互译,从而提高文化传播效率。“东盟与中国可以提前规划AI出版合作蓝图,厘清技术标准、语料库共享等关键问题,这将是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机遇。”乌姆·萨拉玛·拉哈马图拉说。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理事、韬奋基金会人工智能与未来传播专项基金主任金晖从产业实践角度阐释了AI对出版业的系统性赋能。他提出,AI已从单一工具升级为出版业的核心生产力,包括通过智能翻译、多模态创作及辅助编辑,实现多语言内容的快速生成与精准适配;基于向量数据库与领域知识图谱,打造专业化语料库,支撑垂直领域的内容智能生成;AI可介入自动化排版、智能版权管理及交易环节,提升出版效率;通过读者行为分析与内容推荐算法,构建“读者—作者—AI”共创生态,打造爆款内容。他还认为,国际顶级出版商已率先实践这种模式,中国与东盟可借鉴其经验,构建本地化语料库与智能决策系统,以技术驱动内容创新。
马来西亚城市书苑首席执行官阿迪巴·奥玛认为,想要将版权贸易做得长久,让它走得更远,就必须在AI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在马来西亚,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用数字化平台为拥有版权和有版权需求的公司牵线搭桥的AI案例研究,发现其转化率达到了83%。如果用过去传统的数字化平台就已经能够达到这个转化率的话,可以想象有了AI的加持,其上限将是不封顶,充满无限可能的。”阿迪巴·奥玛说。
多项举措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为推动务实合作,大会设置多项重磅环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新华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中国移动广西公司联合成立“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并启动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实验室。
新华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匡乐成谈道:“作为出版传播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地和文化交流互鉴的示范窗口,中心的建立将为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提供新的机遇。”作为中心的共同发起者和建设者,新华出版社将充分发挥优势,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形成四方联动,搭建内容供给、政策指导、技术驱动、用户触达的完整链条,推动出版与文化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致力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此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与马来西亚城市书苑、亚洲智库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黄文韬介绍,此次与马来西亚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出版合作迈入新阶段。未来,各方将在学术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及传统文化数字化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品牌。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在推动文化交流中扮演关键角色。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晓华表示,广西依托区位优势,在科技赋能文化传播方面,以“数字技术+内容创新”,将中国故事与广西声音传向东盟。例如,运用AI语音合成技术实现双语有声书实时转化,借助区块链技术完成电子书版权确权与跨境分发,从而让我国文化瑰宝以全新形态走向世界。
本届大会通过思想碰撞与项目落地,为中国—东盟知识服务合作描绘了清晰路径。与会专家认为,AI技术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区域出版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未来,随着“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出版传播创新发展中心”及合作协议的深化实施,中国与东盟有望在知识服务领域形成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合作模式,为文明互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