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更多观察自然的窗口

作者:本报记者 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13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先行”,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号召公众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国之美,美在如画的山河湖海,美在多彩的乡村田野,中国之美也凝结在一本本生态环保主题图书中,唤醒更多人对自然的关注。这些图书也在提醒读者,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本就是美丽中国的一分子,我们不只亲近蓝天碧水、草原森林,也身体力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中国更美。


  从一草一木中学会敬畏自然


  生态文学,已不能简单地被视为“自然文学”或“环境文学”,越来越多的作者立足于生态环境,用文字探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歌颂自然的同时,也反思人与自然的现实冲突。

  在阿来的新作《大河源》(青海人民出版社)中,他用诗人的笔触、学者的严谨、行者的热忱,描绘了一幅黄河源头的立体画卷,以艺术的方式为黄河立传。在阿来眼中,天地间的一朵小花、一块岩石、一朵白云都值得欣赏、珍视,即使是暴雨将至,他的描写也充满诗意:“风从天上撕扯下来那么多云雾,一下就把山头和一行人包裹起来。”短短一句话,把雨来之急、高原气候的变化无常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本书中,他将自然和社会、大地和人类、历史和现实交织,浑然一体地呈现自然的雄奇,展现人类共有的情感与追求。

  《大河源》打开了一扇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窗户。读者可以看到黄河源的宁静与壮美,看到动植物的勃勃生机,感受高原上每一个生命的坚韧与美丽,书中对大自然的描写多彩、生动且神秘,让我们疲惫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抚慰,《大河源》的内涵已超出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记录,阿来在书中回顾了生态问题的产生,也忠实记录了人类对生态保护的努力和成果。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们跳出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也理解了作者的创作初衷——“人与大地,大地与人,本就是互相依存。”

  另一部融合了生态学视野与人文关怀的作品《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同样关注黄河源生态,骏马奖得主、作者王小忠以细腻的笔触记录那里的自然变迁与人文坚守,在自然法则与人性温度的交织中,探寻文明存续的深层答案。全书由《河源纪事》《车巴河纪事》《草地纪事》3个系列散文组成。

  在《河源纪事》中,作者既是生态变迁的记录者,也是牧区生活的参与者,不仅抒写了黄河上游自然生态保护取得的成效,同时也对黄河上游的风物人情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车巴河纪事》记录了作者作为基层干部在车巴河驻村工作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一部生动的牧区生活实录,再现了高原农牧区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草地纪事》通过在山野的考察、触摸、倾听,思考人和自然、土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

  “自由是相互间的尊重与握手言欢”,这是人类在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中学到的重要一课。作者认为,人类唯有遵循自然法则,才能与万物达成“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平衡,才能在相互依存中完成对共同家园的守护。

  生态文学是回归,更是前行,回归是对自然的敬畏,前行是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强调人的责任与担当。而唤醒人的良知,提醒我们每个人勿忘善待自然,则是生态文学的重要功能。”在《中国2024生态文学年选》(百花文艺出版社)序言中,该书主编李青松这样写道。该书由2024年度发表的中国生态文学作品随笔精选而成,呈现当代生态文学作品的多样化面貌。这部散文集既是作家们对山河的深情凝视,更是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思考,拓展了生态文学写作的广度和深度。


  在一字一句中建立情感纽带


  生态环境主题图书让我们听到自然的呼吸与低语,在风雨与草木间重新找回与自然的情感纽带,加强与自然的沟通。

  青藏高原是地质活动的杰作。大陆之间的碰撞消亡了古海,地壳的变形与褶皱塑造了雄伟的山脉,曾经的海底崛起雪域之巅,无数的生命故事就此密藏千万层岩石之中。虽然《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书名上写着“折叠”,但其实这是一部“打开”之书。作者以亲身经历的青藏高原科考为线索,将艰苦卓绝的科考历程、苍凉壮美的高原奇观、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激动人心的化石发现融为一体,辅以精美古生物插图,讲述了青藏高原2亿年以来鱼龙、攀鲈、古犀牛、三趾马等各类生物的演化传奇,呈现了一部令人惊叹的青藏高原生命史诗。作者吴飞翔历时15年,行走数万里,探索神秘旷远的青藏高原,揭示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书中回顾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学家跋涉高原、探索未知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真切展现科学考察的酸甜苦辣。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本科普图书,书中有大量作者自己创作的插图,这些化石标本素描和古环境复原图,还原多姿多彩的远古生灵,在科普图书领域,这种由研究者亲自绘制科学插图的尝试并不多见。

  “公园20分钟效应”认为即便不运动,每天只是在公园等户外散步20分钟,也能让我们状态更好,感觉更加快乐,这一效应将正向心理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两个看似毫无共同之处的科学联结起来。《到自然中去!人类与自然的情感关联》(东方出版中心)告诉读者,人与自然的关联,远比已知的更为紧密和深刻。该书以丰富的数据和扎实的研究展示了与自然共处以及与他人建立紧密关系如何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以及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作者丽莎·加尔尼埃阐述了人类与自然是无法分割的生命共同体,而自然界或大或小的变化也会给人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影响与触动,这本书打破传统认知,提出幸福感不仅仅来自物质财富,也在与他人和自然的互动中悄然滋生。所以,带上这本科学性与文学性兼具的图书,回到自然的怀抱,在附近的公园漫步,观察花草树木,听听鸟啼虫鸣,在水边的长椅上发发呆,相信一会儿工夫你的眼睛亮了,心也静了。

  在大自然中,我们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说不定还能交到“新朋友”,比如,菜地中忙忙碌碌的黄色或白色的粉蝶;随着柳树枝条舞蹈的是有着蓝紫色闪光的柳紫闪蛱蝶;随处可见的酢浆草旁边,小小的灰蝶飞来飞去……静下心来探寻,即使再小的一方天地也充满趣味。《寻蝶笔记:发现身边的蝴蝶家园》(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我们如何与蝴蝶做朋友、身边常见的植物是哪些蝴蝶的居所,这本书带着我们跟蝴蝶捉迷藏,在日常生活中与这群美丽的生灵产生情感联结,领略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