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跃迁

作者:本报记者 王勤 祝小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04


  擘画“十五五”蓝图的脚步正在加紧,来自印刷行业的产学研用各领域专家,为行业“十五五”发展建言献策。在加快发展数智绿色融合印刷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指引下,印刷人谋划实践路径——数智转型,深入到全场景、全链条;绿色低碳,细化到全过程、全周期;融合跨界,发展为新模式、新业态,从而加快构建印刷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数智转型成关键突破口


  全球数字化浪潮持续推进。面向“十五五”,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齐头并进。从场景应用、技术升级到智能检测,全链条在传统业务中拓路径,在数智化转型中迎来全新变革。

  “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形成新的生产要素,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催生新蓝海,高性价比、多功能性的需求激增。”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刘晓凯认为,印刷业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全行业应抢抓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加快构建行业数字化标准体系,发布印刷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指引,推动行业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

  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峰分析,传统书刊印刷品需求持续下滑,尤其是教材教辅市场受人口出生率下降影响,预计到2030年前后将出现约30%以上的需求降幅。个性化、定制化、小批量的订单快速增长。“此消彼长的市场格局要求印企摒弃大批量、标准化思维,转向柔性制造和快速响应,数字印刷、按需出版成为突破口。”

  深圳精密达智能机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斌同样认为,随着中国新生儿数量递减,预计未来5年教材印刷需求锐减。依赖教材订单的大型传统印刷企业面临核心业务萎缩,急需转型拓展数字印刷新业务。

  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艺展望,深化数智化建设,将成为印刷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出版经营业态有望进一步重构。印刷企业应以改革创新为核心,运用新思想、新观念,挖掘新技术、新机遇,激发新动能。”

  北京汇林印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金嵩峰分析,随着数字化浪潮迅猛推进,电子媒体对传统印刷业务造成冲击,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数字印刷技术、智能印刷设备的发展,为印刷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河北新华第一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史可军认为,在数字印刷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人工智能精准赋能生产质量,通过工艺重构与智能软硬件的协同,将实现生产流程优化与品质管控升级,显著提升生产质效。

  河北新华第二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张仁辉认为,书刊传统印刷与小批量、定制化数字印刷深度融合正改写生产方式和效率标准。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为印刷行业带来效率革命和商业模式创新,是推动印刷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东莞金杯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伟讲道,AI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系统、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数字技术愈趋成熟,让企业有更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智能化提升方向。

  新疆新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陆晔建议,通过大数据平台搭建,从政策层面强化出版安全与数字标准,引导印刷企业从设备升级转向生态协同。

  北京至一中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静认为,未来宽幅数字轮转技术将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变量之一。其与数据要素融合,支持个性化订单快速响应,推动生产模式从批量制造向按需生产转变。

  在智能检测方面,北京华夏视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殿斌认为,印刷业智能检测将以技术突破与生态重构,推动行业迈向全要素智能、全流程协同。

  在数码印后方面,平湖英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昂分析道,文化产品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快速增长,催生对柔性化生产设备的大量需求。技术迭代使设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为生产效率跃升提供可能。

  杭州科雷机电工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范燮军则建议,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


  绿色低碳成核心竞争力


  面对全球气候治理挑战与“双碳”目标要求,印刷人方向一致,将进一步推动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落地。产学研用等各领域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提出符合自身定位的绿色解决方案。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杨民强认为,要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聚焦印刷装备技术革新,系统推进全产业链绿色化改造。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栗建华分析,印刷业正经历数字化与绿色化双重变革,高效、环保、个性化成为新方向。

  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磊认为,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国内ESG认证的不断增加,绿色印刷成为必然趋势。水性油墨印刷、UV印刷和柔版印刷等绿色环保印刷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应用。

  “印刷业既面临技术更新迭代、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市场竞争激烈、人力成本攀升等诸多现实挑战,又存在印刷技术新突破、新兴市场引领新需求等发展机遇。”广东新华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志华认为,要推动数智印刷和绿色印刷快速发展,打造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印刷产业综合体。

  在研发创新方面,山东盈科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明表示,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绿色环保的需求不断增加,行业企业应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对绿色环保技术的投入,研发更多低碳、环保的印刷材料和工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河北文轩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娄胜利建议,将碳足迹管理嵌入生产全周期,研发推广水性油墨、生物基材料等清洁工艺,推动节能设备迭代与余热回收技术应用,让绿色印刷从理念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实践标准。

  浙江固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巍认为,热熔胶行业将迎来全新发展机会,要探索出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产品解决方案。

  正如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夏连峰所说,全产业链要躬身入局,拥抱数智新时代,让绿色印刷智见未来。


  融合发展成增长新引擎


  在当前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产业之间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碰撞出新的火花。产业链通过延链、补链、强链的融合发展,在印刷主业的基础上开辟更广空间。

  江苏凤凰新华印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忠春表示,站在从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跨越的关键历史节点,行业亟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充分研判“印刷+AI”浪潮下的升级路径,做强主营、做优质量、做深市场,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新征程中贡献行业力量。

  广西民族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韦鸿学认为,印刷企业应加快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周期及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步优化形成更加完整的、稳定的智能化生产物流链、供应链,共同携手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阅读精品。

  “印刷行业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将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育为支撑,以绿色转型为底色,共同构建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协同创新的产业新生态。”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栗延秋如是展望。

  在山西人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雷文杰看来,印刷业多元业务将得到拓展,“印刷+科技”深度融合,形成“传统书刊+智能印刷”的多元化业务矩阵。企业应以智能化应对效率之需,以绿色化响应责任之要,以多元化开拓增长之路。

  “依托文化资源与‘印刷+’模式拓展多元场景,构建文化消费形态,建立差异化竞争力。”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晋建议,推进“印刷+文化生态”的跨界延伸,借鉴一站式服务平台理念,打通设计、印刷、传播等产业链环节,让印刷从单一生产环节升级为文化价值的整合输出者。

  涿州市星河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树志认为,印刷企业只有走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之路,才能站稳脚跟。面向“十五五”,企业应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低碳发展,并联动发行、仓储企业,形成配套完善的图书产业集群。

  “食品、医药、电商物流等领域的高端包装需求旺盛,智能包装、防伪印刷、环保包装等细分市场潜力巨大。”山西省印刷物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明波表示,结合山西能源产业优势,未来将有望探索光伏薄膜印刷、储能设备标识印刷等新兴领域,推动功能性印刷技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