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航 产业聚势集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04
印刷企业在重点保障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长期的调研采访和跟踪报道中,通过统计数据和企业创新实践可以发现,在我国印刷业10万家企业的庞大基数中,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的产值撑起了“半壁江山”,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十四五”以来,头部企业持续加快创新步伐,实现综合实力稳步跃升。这既是展现产业活力与韧性的重要源泉,更是折射印刷业高质量发展脉络的鲜活镜像。
基本盘稳固 产业韧性凸显发展底色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以稳健的关键指标和集约化发展态势,筑牢产业基本盘。
看整体,经营指标在波动中坚守韧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至2022年,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以上企业)营收从7442.3亿元增至7645.2亿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初期实现平稳开局;2023年,受外部需求收缩、成本压力上升等因素影响,营收回落至6576.9亿元,反映行业阶段性承压;2024年,营收回升至6714.8亿元,展现出在政策引导与企业主动调整下的韧性。可以看到,“十四五”时期的前4年,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均值达7094.8亿元,虽受短期外部冲击出现波动,但行业基本盘稳固,企业通过技术升级、结构优化等方式抵御风险,长期高质量发展趋势未改。
看结构,产业集约化程度正稳步提升。头部印刷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产能优化等举措,持续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以A股印刷包装上市公司为例,其营收走势与规模以上企业韧性共振,呈现先扩张,后回落,再稳步回升的轨迹。36家A股印包上市公司2021年至2024年的4年间平均总营收超1249亿元,其中,百亿级企业从3家增长至5家,10亿级企业从23家扩容至26家,头部企业营收占比逐年攀升,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这一数据不仅彰显头部企业规模持续扩容的态势,更印证了产业集约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总体而言,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以稳指标、优结构的双重表现,证明行业既有抵御短期风险的韧性底盘,又有持续升级的动能。随着政策红利落地和头部企业引擎效应释放,印刷业正以坚实的基本盘,向高质量发展深水区迈进。
龙头企业带动 多维标杆引领产业升级
进入“十四五”以来,印刷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效应持续增强。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以国家印刷示范企业为代表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管理优化等方式,实现自身竞争力持续跃升,并推动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政治放心、质量可靠、管理规范、绿色低碳,是保障支撑型骨干企业的鲜明底色。这类企业以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为使命,成为服务国家战略与重大任务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广东新华印刷有限公司作为“新华系”印刷企业的代表,在重点出版物印制、教材印制保障中发挥关键作用。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构建京津冀沪八大基地互联格局,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确保每一本书的质量可靠性。
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产品、管理、商业模式全维度创新为引擎,是创新引领型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类企业以技术突破抢占产业制高点,以产品迭代激活市场新需求,以管理革新重塑运营效率,以模式创新重构产业生态。如深圳市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智能化工厂建设与环保材料研发,加码新型环保纸张及植物纤维原料创新。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建成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实现印刷数据自动采集与管理决策智能化,构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架构,是智能制造型骨干企业的核心特征。在这方面,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已先行一步。前者将智能化技术成果成功落地应用,后者构建利奥“梦·工厂”,将信息和数据的运用贯穿供应链。
让龙头舞起来。在标杆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下,一大批具备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资本要素聚集 “催化”规模扩张与研发创新
资本要素的高效配置,重塑印刷业的竞争逻辑。头部企业以资本为“杠杆”,撬动规模扩张与创新突破的双重目标。
在本报长期关注的A股印包上市公司中,头部业绩始终保持稳健。以2024年业绩为例,从营收维度看,裕同科技、奥瑞金、紫江企业、合兴包装、恩捷股份5家企业营收破百亿元,占到A股印包上市公司总营收的51.18%。面对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经营环境,它们结合新形势、新机遇,通过积极开拓新市场新客户、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实现了经营业绩的相对稳定。从净利润维度分析,裕同科技、奥瑞金、紫江企业依然位列榜单前5名,高营收、高利润的态势凸显出头部企业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重视研发创新和专利申请。根据36家A股印包上市公司年报,2024年研发投入均超过千万元,研发投入强度中位数值为4.01%,超过同年整个A股市场的研发强度。其中,更有10家企业年研发投入破亿元,彰显出头部上市公司在创新领域的深度投入与坚定决心。2024年财报显示,裕同科技瞄准印刷科技、材料科技和信息科技三大方向,研发投入达到7.44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已授权专利1434项,其中发明专利197项、实用新型专利1154项、外观设计专利83项,主导完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恩捷股份研发投入达到6.63亿元,研发范围覆盖隔膜和涂布生产设备、隔膜制备工艺、半固态及固态电池等前瞻性技术储备项目,其首创的在线涂布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涂布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印刷业资本市场并购重组风起云涌。行业的并购大事以金属包装龙头奥瑞金计划以55亿元要约收购中粮包装为代表。一旦奥瑞金成功收购中粮包装,不仅饮料罐乃至金属包装行业将诞生超级巨头,印刷包装A股上市公司也将收获首家年营收破200亿元的企业。
专精特新突围 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崛起
在印刷业龙头骨干企业领航的格局之外,专精特新企业聚焦细分市场,以专业化能力填补产业链空白,以创新力突破技术壁垒,在差异化赛道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隐形冠军”之路。
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对垂直领域的深度聚焦与持续深耕。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践行“为人民艺术服务,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以数字化技术为支点,打造具有艺术特色的技术和品质优势,通过纸张丰富、色域宽广、尺寸灵活、形态多样等特色产品,撬动了多元场景的艺术普惠。石家庄印钞有限公司新建承载人民币核心防伪技术的光变产品制造产线,形成钞、线双产业格局,独家开发制作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等重大赛事门票。
专精特新企业的突围之道,在于以技术创新打破进口垄断,创造新需求场景。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专注薄纸精装印刷装订细分市场,通过设备改造、工艺创新和研发攻关,在19—35克薄纸精装图书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实现19克超薄书刊“全球首创、世界领先、完全国产”的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正是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截至目前,印刷包装行业有7家公司在北交所占据一席之地。其中,北京凯腾精工制版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北方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首批北交所上市公司。凯腾精工被视为凹印制版行业第一股,形成自身独特的技术体系,使其在凹印制版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当越来越多的印刷“小巨人”在各自领域崛起,中国印刷业才能真正形成“龙头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