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平等包容·和合共生——文学家的多元文明叙事”论坛在甘肃敦煌举办
用文学+出版为文明互鉴搭建桥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04
5月30日,作为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平行论坛之一,“平等包容·和合共生——文学家的多元文明叙事”论坛在甘肃敦煌举办。该论坛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来自中国、美国、巴基斯坦、阿联酋等国家的知名作家、出版人、文学组织负责人共同探讨文学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
“从山歌到唐诗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华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广西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东西说,“中西文学始终保持着双向影响的动态关系,文化差异非但没有成为障碍,反而孕育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文明样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副研究员、国际合作部负责人张梅认为,中国的古典文本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主任克里斯托弗·梅里尔说,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交流应实现三重价值:激发创作灵感的思想碰撞、建立跨越文化的情感纽带、回归文学本质的纯粹愉悦。“每一位作家都是文化的使者,每一次创作都是文明的互鉴,这正是文学参与塑造多元文明图景的独特方式。”
美国作家、美国伯克郡出版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凯伦·克里斯縢森站在出版人的视角表示,文学典籍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跨越时空滋养着不同文明的心灵世界。
“自1988年起,我们陆续将中国民间故事、小说、诗歌作品翻译成乌尔都语出版,帮助很多巴基斯坦读者认识并欣赏中国文学。”巴基斯坦文学院院长纳吉巴·阿里夫呼吁,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只有通过拥抱多元、互学互鉴,才能消弭隔阂与偏见,搭建理解与对话的桥梁。
“文学是一个伟大文明必然蕴生的果实,既体现一个文明的特性,也映照出人类共通的本性。文学方面的对话,是打开文明交流的一把金钥匙。”银河奖得主、科幻作家宝树认为,中国科幻文学本身就是文明交流的结果。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作家在吸收域外文化与思想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中国性的表达。
“世界上优秀的童话都在书写着最朴素真挚的情感和价值观。童话中的力量是没有国界的。”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汤汤说。
文学的根系深扎于泥土,在不同的经纬度上绽放不同的文学之花。
“我常认为文学是一个人的声音。但实际上,它是一场合唱。彼此倾听,才能形成和谐交响。”阿联酋文学基金会负责人马哈姆·乌泽尔表示,“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倡导包容性。这样我们不仅守护了文化遗产,也打开了通往新文化可能性的大门。”
位于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西海固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延续至今,涌现出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西海固文学现象,而书写西海固文学的作家被统称为西海固作家群。
“西海固文学现象所折射的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成功之处,为世界呈现了中国新时代生生不息的文学现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注脚。”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马金莲说,西海固作家群最让人敬佩的是农民身份的作家们,他们用文学表达对生活的爱、对人生的认识、对命运的深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张莉认为,他们以故事讲述爱和尊严、平等与文明。“我们因故事的交流而看见对方、了解彼此,因故事而尊重彼此的文明。期待更多好故事涌现,期待世界因为文学家的故事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