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研讨AI时代下儿童文学的重构与新生
技术拓展了边界,但文学的内核永恒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19
本报讯 (记者张席贵 韩阳)5月16日,由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指导,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破界·立界:AI时代下儿童文学的重构与新生”论坛在长春举行。10余位儿童文学领域的专家、作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媒体人以及来自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技术浪潮下儿童文学的挑战、机遇与未来方向。
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迅猛发展,儿童文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AI可以模仿语言风格、生成故事框架,甚至批量生产符合儿童阅读习惯的内容。然而,当技术理性与文学诗性相遇,儿童文学的核心价值是否会被稀释?人类作家如何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保持不可替代性?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周长超结合多年作家培养经验,直言许多青年创作者对AI存在认知误区,“AI能模仿语言,却无法复制生活积淀、情感共鸣和价值判断。”他鼓励作家深入生活,用真实体验赋予作品灵魂。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祁智犀利表示,AI的冲击反而让儿童文学的创作回归本质——关注儿童真实的精神世界,而非单纯追求产量。他认为,真正的“创作觉醒”不是对抗AI,而是借助技术实现更深层的人文表达。自然文学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其独特的草原叙事风格为例,强调创作者必须保持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技术可以辅助,但真正的文学永远源于心灵。”他呼吁儿童文学作家在AI时代更应坚守创作初心。
作家许廷旺、舒辉波、大秀、谢华良、于德北,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侯颖,吉林广播电视台知名主持人静言分别从自身角度,对AI技术与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沉浸式阅读体验并非颠覆传统,而是丰富儿童文学的呈现方式,技术拓展了边界,但文学的内核永恒。
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张晶昱勾勒了AI时代儿童文学破界与立界的清晰图景。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李彦生表示,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儿童文学正经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当我们惊叹于AI生成内容的高效时,不能忘记文学创作的本质是‘人心之动’;当我们依赖数据洞察阅读趋势时,不能忽视儿童精神成长的深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