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去年5月8日,3位出版发行人加入了浙江省首批百名文化特派员队伍,带着文化特长,派到基层乡村,一年来,他们为农民送去了什么,为乡村留下了什么——
心里田里都飘满了书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14
孙科镂清点农家书屋添置的新书,并分类一一上架。
张丽红(左二)采访陈蔡社区88岁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诸暨西路乱弹”传承人陈祖明。
颜振皓(后排左一)在龙港市华中社区文化创意馆组织新春文化体验活动。
受访者 供图
5月,浙江沿海进入禁渔期。当海风吹进青沙村,拂过农家书屋,靠捕鱼、海运为生的村民,今年难得有了“风吹哪页读哪页”的闲情。
青沙村,位于舟山的嵊泗列岛。不过,在嵊泗这个风景如画、游客遍地的海岛县,它算是“异类”——全村以传统捕捞、海运为主导产业,尚未开发文旅。
好在,这个“纯粹”的海岛小渔村,去年5月来了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孙科镂,深挖独特地域文化,制定了古韵青沙·人文历史“五个一”计划。如今渔民常去的农家书屋,正是计划之一。
不是只有孙科镂在基层“扎根”。浙江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一年来,派人才、带资金、送项目、引资源,忽如一夜春风来,让浙江基层文化建设迎来万紫千红的春景。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村民看书更不用愁了”
何为文化特派员?简而言之,就是把有文化特长的人派到乡村去。去看看乡村有什么,村民需要什么,能够送去什么,能够留下什么。
孙科镂是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擅长地方文化与文献的编辑出版。在这场与青沙村结对的双向奔赴中,孙科镂敏锐地察觉到,村里缺少一个可以静心阅读的舒适场所。
“农家书屋设施简陋,图书陈旧,利用率不高,管理也欠规范。”初次探访青沙村农家书屋,孙科镂便意识到,在乡村营造书香氛围,要把阵地利用好,自己作为出版人义不容辞。
翻新书屋,添置一墙书柜,设置地方文献专架;采购、捐赠书籍,让藏书总量翻番;拟定书屋运作章程,定制并指导村干部正确使用藏书章、代书板、图书分类牌等管理工具……
一切有条不紊进行,农家书屋脱胎换骨。青沙村村支书顾朝辰看在眼里,忍不住称赞:“孙老师来了以后,村里的很多工作做得更加细致了。村民看书更不用愁了!”
看书不用愁,何止在青沙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婴童分社副社长张丽红单枪匹马赴绍兴诸暨市东白湖镇陈蔡社区时,人生地不熟,方言也不通,交流要靠“翻译”。饶是如此,她坚持周周下乡摸需求,策划出了“山水东白,文旅相随”“1+1+N”的乡村振兴项目,其中就包括改善农家书屋。
“原先基本没有农家书屋,就是社区在办公楼会议室放了些书。”张丽红告诉记者,第一次去陈蔡社区就萌生了改善农家书屋环境、提高书屋利用率的想法。
之后,张丽红迅速用起“娘家人”资源,带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和浙少社分别捐赠的500册新书,添置书架桌椅,把农家书屋整体搬迁到社区文化礼堂,进行全面升级。借助浙少社的数字童书馆资源,生成陈蔡社区专属音频二维码,扫一扫就有海量免费图书。村民有了新的阅读体验。
农家书屋阵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是一次文化需求的精准匹配。每一次精准匹配的背后,都是浙江文化建设以群众需求为根本的细微落脚。
由外及里,由里及外
“外地书香引进来,本地风情带出去”
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活动8800余场次,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2.3万余场次。驻派基层一周年,浙江文化特派员让乡村文化生活如“千树万树梨花开”。
温州龙港市华中社区是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3A级旅游村庄。当地文旅资源丰富,有盐文化广场、梦江南生态园、华中书房等。文化阵地建设已经是高配。
“新华书店能为社区做什么?”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图书采供中心主管颜振皓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他明确了工作重心,要结合阵地优势引入优质文化资源,提供丰富文化供给,推动乡村文化繁荣。
这并不是口号。颜振皓迅速整合省市县三级新华书店资源,牵头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多渠道引入文化活动和服务。
一年来,华中社区的活动月月有亮点,处处有新意。知识闯关读书会,让大家在竞赛中爱上阅读;“千万工程”云端宣讲,让理论传播突破时空限制,降低阅读和理解的难度;“浙版·全民阅读大篷车”带来图书捐赠、优惠购书、文艺演出,把阅读的种子播撒到每个角落。
“写好文化保护与利用这篇大文章,开拓好未来的发展道路,需要由外及里,由里及外,两条路径去开展。”这是孙科镂正在做的。由外及里,就是引入外界优秀文化资源,让村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由里及外,则是挖掘本土文化优势,宣传出去,吸引更多人能走进来。
在青沙村文化礼堂,孙科镂利用出版社资源,办起了敦煌艺术图像展,将流失于海外、雅俗共赏的敦煌绘画精品,通过现代影印技术走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特派员能把这些作品带过来,我们小岛的年轻人能够在本地看到敦煌艺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一位来参观的姑娘的话让孙科镂记忆犹新。
此后,敦煌艺术图像展先后移师嵊泗县文化馆、浙江海洋大学定海校区举办,由村到县再到市,一路收获美誉。孙科镂说:“展览在青沙村取得成功让我意识到,在基层文化实践中被认可的优质资源应该走出去。”
青沙村历史老照片影像展走出去变得顺理成章。从青沙村到舟山,再到杭州,很多人第一次看见了青沙村,知道了小渔村独特的风土人情,甚至萌生去当地看看的念头。
不仅“输血”,更要“造血”
“挖掘独属乡村的宝藏”
香榧是诸暨的特色农产品。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诸暨市东白湖镇,千年香榧古树比比皆是,但村民销售香榧的渠道却不畅通。
刚开始,张丽红一直在为如何帮助村民打开香榧销路苦恼。直到她亲眼看见榧农爬上高高的榧树辛苦采摘香榧的场景,看见他们珍惜每颗香榧的眼神,一个出书的念头冒了出来。
“我要出一本香榧主题的故事绘本,通过绘本蓄力乡村文化推广。”作为一名20多年的老编辑,张丽红找到了发力方向,“出版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与社会需求的连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要挖掘独属乡村的宝藏。”
关于出书的策划,孙科镂与张丽红不谋而合。在青沙村历史老照片影像展基础上,他正紧锣密鼓地开展青沙村历史文化读本的撰写工作。希望以图书为载体,讲好小渔村的故事,更好地为当地文旅发展赋能。
一年来,颜振皓结合华中社区创建语言文字示范社区的契机,建设了研学基地,制作“悦览华中”研学基地手绘地图,研发雕版印刷系列课程,让社区的青少年直观感受到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造血’,而非仅仅‘输血’。”颜振皓说,文化特派员要能结合当地产业规划,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如通过“新华书店+研学基地”模式,可以把特惠图书市集等活动带进社区、学校甚至景点,以文兴业,助力乡村经济融合与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基层文化队伍的参与和支持。在孙科镂的计划中,要发挥青沙村年轻干部群体优势,培养一支懂青沙的文化队伍。朝着文化赋能与经济增效的双重目标,颜振皓的团队力量在壮大。张丽红计划在东白湖镇物色年轻人,想通过师徒制来进行文化接力。
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正在乡村文化共富的脉络中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