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湖南日报社《光明重机重见“光明”》
跳出驻地 “沙”里淘“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06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新闻“活鱼”大多来自一线。驻地记者长年扎根基层一线,具备抓到好新闻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34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作品《光明重机重见“光明”》,是由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记者采写的稿件,是少见的驻地记者获奖稿件。这篇稿件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记者“跳出来”“扎进去”,善于“沙”里淘“金”,抓到了好新闻。
“跳出来”深挖重头新闻
判断新闻值不值得报道,是不是好新闻,首先要“跳出来”,眼界要高、目光要远,以宏阔的视野看待新闻素材。特别是驻地记者,要跳出驻地看全局,站在全省甚至全国高度,关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要及时聚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这也就是通常说的“既要站在天安门上考虑问题,又要在田间地头想问题”。
2023年8月,株洲市渌口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向我们反映,株洲光明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由破产清算转为破产重整。光明重机是当地一家明星民营企业,风光时年产值超2亿元。由破产清算顺利转为破产重整,意味着这家企业在“鬼门关走一圈”后迎来新生。
我们初步了解到,光明重机技术含量高,产品有市场,由于扩大再生产投资较大,加上疫情3年影响,企业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如果走破产清算之路,对于渌口区政府、区法院来说,的确少了不少“麻烦”,但株洲市、渌口区由此失去了一个发展前景“光明”的企业,税收减少了,不少职工面临下岗。渌口区政府、区法院勇于担当,“府院联动”推动光明重机由破产清算顺利转为破产重整。
中央一再强调要保护民营经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对陷入财务困境但仍具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的企业,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适用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程序。
渌口区政府、区法院的做法,是对中央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是“有为”政府的最好写照。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地方政府护航民营企业的绝佳案例,题材典型、意义重大,不容错过。
“扎进去”还原事件经过
经济类涉案题材稿件,因涉及复杂的法律术语,采写难度较大。我们最初递交的1000余字稿件,虽然事情经过交代基本清楚,但对“府院联动”的努力以及破产案由清算到重整之变的阐述不够详尽、充分。
传统破产案程序有申请、受理两个环节。其中,受理环节根据案件情形不同,区分为破产清算和破产重整。为挽救光明重机,渌口区政府、区法院历时4年多,巧妙处理光明重机繁杂的债权关系,并创新采取多元偿债、引入信托计划等方式,帮助企业脱困重整。
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必须“扎进去”。只有一头扎进新闻现场,才能抓到细节与场景,真实还原事件过程。
我们前后3次赴株洲市渌口区,深入采访渌口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主审法官,法院指定律师团队,光明重机老板胡红霞等,并请教司法专家,弄清光明重机复杂的债权关系、清算与重整的法律关系。
最终成稿分3部分:一是明星企业债务缠身濒临破产;二是多方施以援手,企业绝处逢生;三是“喘息”之后“破茧重生”。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生动讲述光明重机由盛而衰,从破产清算到破产重整,再到重生的曲折过程。
文章刊发时,湖南日报社市州新闻中心主任孙振华有感而发撰写、配发评论《为渌口区府院担当精神点赞》,进一步深化主题,引导舆论。
举一反三拯救价值企业
稿件刊发后,湖南省、株洲市主要负责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案对复杂严峻形势下树立民营企业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株洲市、渌口区就如何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难题进行专题讨论,举一反三,制定长效工作机制,让更多有价值的濒临破产企业重生。
光明重机重整案也入选司法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系列典型案例。
在各方努力下,2023年光明重机真正重见“光明”,实现产值1.67亿元,纳税1700余万元,成功“破茧重生”。胡红霞特意给报道团队致电表达谢意,感谢媒体为企业重生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并表示将加强经营管理,尽快让企业走上正轨。
借鉴此案经验,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大胆创新,在接到企业破产申请、启动破产程序前,甄别破产企业价值。对有价值的企业,参照破产重整程序,创新开展预重整,形成“价值识别—庭外重组—府院共议”的预重整“株洲模式”。
同时,我们也展现出地方政府、法院对企业真保护、真担当、真作为的标本,对树牢正确政绩观、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作用明显。
(作者均系湖南日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