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

纸刊转为多元化 传播矩阵的突变

作者:本报记者 常湘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06

  主办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杂志品牌跟随力箭一号遥四运载火箭升空、设立科学小记者站、连续9年组织“全国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创刊于1956年的《知识就是力量》,见证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引领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进科学的殿堂,点燃了无数青少年未来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是中国科学家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跨学科、深阅读科普核心期刊。智媒时代,其从单一纸刊到多元化传播矩阵的华丽转身,构建起了以纸刊为基础,集网络出版、科普视听、定制出版、新闻编发、课程研发、品牌活动于一体的优质科学教育平台和科普融媒体出版平台。

  突破传统边界 构建科普传播新模式

  “2014年,《知识就是力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造,完成了杂志的体制机制、出版流程、内容结构和经营模式的再造。”《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主编郭晶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说,期刊以纸刊内容为基础,形成了集“音频+视频+数字刊”等为一体的科普视听阅读模式,打造《知识就是力量》多形态科普传播与科学教育产品矩阵。此平台联动“学习强国”、人民号、央视频、科普中国等20余个媒体平台,多次在腾讯、今日头条等门户网站的统计中登上期刊行业榜首。

  《知识就是力量》坚持以青少年受众为中心的内容导向,聚焦“大流量”热点科学话题、跨学科知识、科学家故事、科学讲座访谈等内容方向,推出优质的、多种呈现形式的高质量原创科普视听节目,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运用在互联网开发、运营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网络视听节目形式新颖、接地气的特点,努力传播更好的科普视听节目。

  郭晶介绍,杂志社于2024年分别打造了高质量、多样化科学教育视听节目,包括知识点微课类、科学家微访谈类、科学家面向青少年的微讲座类、科学家故事微纪录类、科学热点微资讯类等多类型科普视听节目,并联动“学习强国”等平台构建科普视听服务网络,覆盖多场景用户群体。同时,通过“科学星主播”科普视听主题活动,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科普传播新模式。“此活动由欧阳自远、刘嘉麒等众多院士、科学家担任领读者,带领全国科学小记者通过短视频讲述中国科技创新成就与科学家故事,传播科学精神。”郭晶说。

  以纸刊为核心 构建科学素养实践课程体系

  《知识就是力量》以纸刊为核心,搭建了优质科学教育平台和科普融媒体出版平台,可多角度、多平台服务于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

  “《知识就是力量》自主研发了‘科学素养实践课程体系’,其课程荣获‘2024科普研学品牌十佳课程’。”郭晶表示,此课程体系旨在赋能“双减”,建立服务青少年科普阅读的新模式,将阅读从校园、图书馆、科技场馆延伸至研学基地、社区等更多青少年聚集场所,带领青少年体验科学家职业,追逐科学之星。

  《知识就是力量》通过搭建科普阅读实践阅读基地,在学校、社区、图书馆、科技场馆、青少年宫、书店等青少年聚集地,设立《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小记者站,以科普阅读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

  “科学素养实践课”项目为北京、山东、四川、福建、安徽、江苏、海南等多所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形成“阅读+实践”的科学教育闭环。公益课堂“阅读点燃科学梦想”深入图书馆、学校等场所,累计触达数千名青少年、教师及家长。

  连接校内校外 推进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

  2月15日,在《知识就是力量》主办的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上,10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四川巴中联合发布“全国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倡议,引领青少年开展科普阅读。此次大会吸引大量网络视听用户,累计传播量达8亿+,形成了“科普阅读—研学实践—视听传播”三位一体的模式。3月27日,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开幕式上,7位院士携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四川省人民政府、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共同发布“知识就是力量科普视听行动”。

  “该行动以‘知识就是力量’为品牌,从构建跨界协作新机制、打造科普视听新生态、创新科普传播新模式三个方面,推动科普与视听的深度跨界融合。”郭晶说。

  目前,《知识就是力量》已连续9年组织“全国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署推荐的全民优秀阅读项目。通过开展各类阅读、科普研学及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使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组建“知力科学少年团”,引领青少年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展示科学少年风采,开展“科学小记者访谈大科学家”,培养了一批具备科学素养的小记者,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科普活动中。同时,推出的“科学少年中国行”科考研学品牌,坚持科学家带队,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探索未知的科学之美。

  郭晶表示,《知识就是力量》通过构建“纸刊+数字出版+科普视听+品牌活动”的全媒体矩阵,突破传统科普边界,打造沉浸式视听体验,积极探索以“知识就是力量”品牌联动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科普发展的新格局,引导青少年从知识接收者转向实践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