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走进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故事会”,听精彩、动人的故事——
阅读在乡村“种”下诗和远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5
4月23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故事会”在山西太原举办。活动由中央宣传部印刷发行局、中央社会工作部五局、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组织,来自多个省份的农民读者代表、乡村阅读推广人、农家书屋管理员登上舞台,讲述自己与阅读的动人故事。活动现场,还启动了2025年“点亮阅读微心愿”图书漂流活动,并为入选“中国好人榜”的5位乡村阅读推广人颁发荣誉证书。
播撒“种子”,阅读点亮乡村之光
当书页翻动的声音越过稻田,阅读便成了泥土里生长的根系。伴随着《如果我是一粒种子》的开场,农家书屋管理员刘良洪、宋庆莲在田间地头播撒阅读“种子”的温暖故事映入眼帘。
作为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杨花村党总支书记、杨花书院农家书屋负责人,17年来,刘良洪带领杨花村的乡亲们打造农家书屋升级版杨花书院,构建起集阅读交流、家风传承、普法教育、儿童启蒙、非遗展示、村史展览等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
“我们杨花书院的特色,集中体现在‘杨花’两个字上,它实际上开出了‘三朵花’——开出了文教兴村的梦想之花,开出了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花,开出了产业振兴的共富之花。”刘良洪自豪地说。
宋庆莲是湖南省临澧县佘市桥镇文家店社区的一位普通农民,也是一名执着追求文学梦的农民作家。2010年春天,宋庆莲主动向政府申请,把自家的堂屋腾出来做农家书屋,并搬出自己的全部藏书供大家借阅。“来借书的有扛着锄头的乡亲,追着萤火虫的孩子,还有开车几十公里来借种养书的返乡创业年轻人。这里是乡亲们的技术站、孩子们的百草园。”宋庆莲倍感幸福。
现场播放的短片《山桃味的夏天》,讲述了贵州省“大山小爱”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周蓓蕾和“大山小爱”志愿者们回归乡村、爱心支教的心路历程,分享推广亲子阅读的实践经验。
“可能一年两年还看不出变化,五年、十年、二十年,这片土地一定会有所改变,我们期待支教的未来是不需要支教,通过推广乡村阅读帮助孩子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周蓓蕾坚定地说。
成就梦想,书香涵养文明乡风
“故事会”上,一曲酣畅淋漓的高平鼓书《读书好》后,山西省高平市良户村良户书院管理员鲍贵云分享了良户书院近年来不断探索管理模式,以多彩阅读活动传承家风家教、培育时代新风,让千年古村焕发新韵的点滴故事。良户书院是康熙帝师田逢吉的故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鲍贵云说:“无论是曾经田家之私学,还是今天服务于更多人的乡村阅读中心,教育的意义亘古不变。那就是承耕读之良风,继不朽之户枢,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
被人们称为“拇指作家”的马慧娟来自宁夏西海固,只有初中学历的她,用拇指敲下上百万字的作品,前前后后按坏了13部手机。“有人说这是一个人生逆袭的故事,但我想说,这也是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故事。”马慧娟发现,随着全民阅读工作的持续开展,随着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全覆盖,农民读书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
马慧娟与来自甘肃省的“读行侠”朱彦军和“田鼠大婶”裴爱民展开对话,分享他们与阅读、与文学的不解之缘。
“我是一个阅读的直接受益者。因为阅读,我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现在,我不光自己读书,还在尽力把阅读的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曾是水暖工,现在是静宁县文化馆正式职工的朱彦军表示。
“很多人觉得农村妇女就该好好种地、围着锅台转,但我认为,农村妇女也应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通过读书丰富内心,看到外面广阔的世界。”裴爱民说。
兴业富民,阅读指引乡村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鑫藏修书屋”主理人金旸,将公益书屋化作激活乡村文化的“量子芯片”,带领村民谱写科技兴村的未来。她在“故事会”现场分享了浙江如何创新运用文化特派员制度赋能乡村阅读、人文乡村建设,在田间地头“种”下诗和远方。
“文化底蕴是实现乡村精神和文化共富的关键基础。”金旸表示,浙江乡村凭借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挖掘特色各异的乡村阅读推广主题,形成了乡村阅读百花齐放的局面,也让阅读成为乡村发展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金旸说,以她所在的百丈镇为例,“鑫藏修书屋”结合当地宋韵文化、大运河苕溪文化遗迹,打造了宋韵文化传承体验基地。游客在这里穿汉服、点茶、逛集市,体验“回家”的温暖;村民的土特产通过文化赋能成为网红商品,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奔赴就这样产生了。
情景剧《江边的承诺》讲述了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江苏省江阴市“95后”新农人郑冰清的动人故事。她利用农家书屋、实验室、养殖大棚开办了“流动渔业技术夜校”,还为乡亲们推荐了不少图书。“作为新时代农民,我会始终坚守水产养殖研究,用创新思路和理念带领乡亲们走向共同富裕。”郑冰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