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印刷厂:

创新“第一读者”机制

作者:本报记者 王勤 祝小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4

  根据中国报协印刷工作委员会统计数据,经济日报印刷厂的报纸印刷量都处于全国第一梯队,2024年报纸印刷量达到6.52亿印张。在经济日报印刷厂厂长吴建庆看来,经济日报印刷厂实现稳定发展的背后,是将“流程标准化、标准流程化”牢牢抓在手上。

  自2023年起,经济日报印刷厂开启了一场全面的标准化改革。吴建庆带领团队深入全国多家报纸印刷单位,通过实地调研、经验交流,并结合自身生产实际,制定出一套覆盖耗材供应、印前、印刷、质检、设备维护、送报等全流程的精细化操作规范,建立起标准化考核机制,让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在重大时间节点和重要政治活动报道期间,我们实现了关键节点高效统筹。”吴建庆介绍,面对时效性极强的报纸印刷任务,经济日报印刷厂领导班子下沉到一线,从选定最适合的印刷机组,到协调印前制版与印刷环节的无缝衔接,科学统筹各车间、各工种的协同作业。“通过这种动态平衡的管理策略,不仅保障了报纸的准时交付,更实现了印刷质量的稳步提升,让生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释放。”

  与此同时,经济日报印刷厂创新“第一读者”机制,筑牢质量与思想双防线。吴建庆说,经济日报印刷厂从印前设计、印刷操作到成品质检,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都设立了“第一读者”。这些“第一读者”,不仅是印刷质量的把关人,更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者、践行者。这一创新举措成效显著:在全国报纸印刷质量评比中,经济日报印刷厂的印报质量大幅提升;在《经济日报》全国35个印点质量评比中,经济日报印刷厂连续3年稳居榜首。

  为实现报纸印刷质量的持续优化,经济日报印刷厂建立了多维质量评比体系。每天对《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等报纸进行横向、纵向对比,从版面套准精度、色彩还原度、文字清晰度等方面分析差异、总结经验。此外,经济日报印刷厂还形成了高效的生产协同机制——周一至周五下午两点半,定时定点召开安全生产协调会,复盘前一天的生产情况,统筹新一天的生产计划,确保整个生产链条高效运转,为稳定的印刷质量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