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部极简丝绸之路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
高建群 著
ISBN:978-7-5604-4760-5
定价:168.00元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21年5月版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是高建群“欧亚大穿越,丝路万里行”归来后,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关于道路的书”,是作者在长达两万多公里的丝绸之路上、从中国西安到英国伦敦一路陆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有这些都在作者夹叙夹议、睿智幽默的讲述中呈现为一种既往历史与我们现实处境的对话。简言之,这是一部关于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贯通古今、在千百年历史中承载着人类沟通与交流的伟大道路的“百科全书”。
向伟大的道路与旅行致敬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的前言是“极简丝绸之路志”,从历史、地理、人文等各个方面对丝绸之路及古往今来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伟大旅行”和发生在这条道路沿线的重要历史作了巡礼,提纲挈领地为我们指明了穿越这部复杂作品的路径:“让我们用双脚,向道路致敬,向我们光荣的先贤张骞致敬,向两千一百多年来行进在这条道路上的每一个匆匆的背影致敬。”该书致敬的对象是这条伟大的道路,以及2000多年来走在这条道路上的匆匆背影,同时也是向历史致敬、向文明致敬、向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其生产方式和交通方式致敬。不仅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国和西方、域内和域外、城镇和乡野,甚至人类和整个包围着人类的自然、地理、历史等,都借助于丝绸之路的伟大连接作用,成为某种具有共同体性质的存在。与这样巨大的存在相比,道路上匆匆而过的背影、历史暗角上的个人际遇,都不过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注脚,某种发展大势的具体细节。
该书重视对这些注脚和细节的打捞,它们像珍珠一样在这条道路上闪闪发光,也像路标一样,为文明的后人们标识出曾经的道路。张骞、傅介子、班超、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光辉闪耀的名字,楼兰、尼雅精绝、于阗、鄯善等存在于典籍和想象中的古国——它们构成了人类的历史,也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现在。
为山水做志,为风景造像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为丝绸之路上的山水做志,是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山海经”或“地理志”。翻开该书,无法精确计量的一道道山、一条条河,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些山水的地理方位、源头走向、结构布局、前世今生,发生在这道山间或那条河上的历史故事像是被召唤而来。例如关于黄河的讲述:“塔里木河东北行到蒲昌海时,遇见巴颜喀拉山的阻隔,不能前行,于是汇水成海,后来变成潜流,从山底潜行而过,一千五百华里后,重出积石山,为黄河源。……黄河在营造了大西北名城兰州以后,它本该趁势一路浩荡而东,然而,它受到了一座大山的阻隔。……那座阻隔黄河东进的山,是有名的鸟鼠山,渭河的发源地……”在这些关于山水的文字中,讲述者好像身处长空,俯瞰大地,随着目光的游移,山水的大势尽收眼底。这种高姿态、大眼界带来的大开大合,几有千钧之势,而被观察到的山水,也在这种大眼界中呈现出大趋势、大境界。
除了山川河流,丝绸之路上的城市、遗迹、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凝结着独特历史记忆的种种风景,也是重要的观察和叙述节点,看着书中一个又一个让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地名,属于人类的大历史且同时也属于我们个体的记忆和想象被唤醒。我们惯常所谓的文学的审美意义退居其次了,或者说,“文学”的内涵被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在这里似乎获得了某种伟大的“统一”,抵达一个最为温暖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致意英雄,书写传奇
纵观高建群大部分创作,几个关键词尤其醒目:西域、中亚、匈奴、游牧民族等,几乎构成了一个创作的系列。在《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这部著作中,除了随处可见的对于匈奴的穿插提及,书中还专列有“匈奴”一章,前言几百字,采正史记录,取严谨笔调,与正文部分对历史传奇和自身经历的个性化书写构成相得益彰的结构关系,关于匈奴民族的来龙去脉、其在历史上演绎出的各种传奇故事都完整地呈现出来。
除匈奴外,其他曾经在西域、中亚、丝绸之路上奔跑过的游牧民族,还有这些民族所涌现出的伟大人物,也在该书中被反复致意。当然,游牧民族之外的“定居民族”,包括汉族,以及他们所涌现的英雄,也被反复致意。由中国而世界,随着高建群旅行的拓展,借由丝绸之路的伟大启示,其所关怀者也更博大了。
文化交融才能生生不息
在《丝绸之路千问千答》中,来自于佛教的精神和智慧也是重要内容。因为丝绸之路作为大教东流并最终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的一条最重要的道路,高建群在其上的旅行,也具有了为高僧立传、重走他们走过的道路的意义:“佛教的传播方式是顺着丝绸之路,一代一代僧人的远行传经,一个佛窟接一个佛窟的凿造而推进。”在高建群的叙述中,鸠摩罗什、法显、玄奘,只是佛门中人中的最显著者,其他如开凿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人乐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僧贯休、禅宗六祖慧能,以及追随法显西行,后返回敦煌在莫高窟修凿事功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僧人刘萨诃等等,构成了历代求法者的群像。
正是一代代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先贤和后人的共同努力,文化交融才能生生不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丝绸之路千问千答》具有了文化史和交通史的意义。
一路行走,一路讲述
“亚细亚在东,欧罗巴在西,张骞一直在路上”,这是高建群行进到莫斯科那天所作演讲的题目。这种一直在路上的姿态,也是作为张骞后之来者的演讲者的姿态。这位后之来者谙熟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掌故,并且是一位善于讲故事的人。该书就是一本充满着趣味的、让读者兴味盎然的旅行故事书。这些故事可能是历史上的大事件,也可能只是历史烟尘中别有意味的角落,如昭君弹奏她的琵琶,塞万提斯写出他的《堂吉诃德》。所有这些都是有趣的,但引起读者最大阅读兴味的,还是作者在行进路途上所遭遇的某些精彩瞬间。所有这些笔墨,往往文字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且人物、情节、环境俱全,正是典型的小说家言。正是这样的文字的大量存在,让《丝绸之路千问千答》在具有宏大主题意义的同时,也成为布满大量如珍珠玛瑙般璀璨细节的旅行日志。
除了讲故事的天赋,高建群还有演讲的天赋,在法兰克福的演讲以《东方与西方是一个汽车轮子的距离》为题。其中提到张骞,提到他的“凿空西域”;提到李希霍芬,提到他对“丝绸之路”的命名……别有意味。
文学界和学术界出版了多种有关丝绸之路的作品,其中《丝绸之路千问千答》是一部厚重,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容纳人类大视野和旅行者个体经验,把地理与人文、中国和西方、历史和现实勾连得非常紧密而丰富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