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
以玉器 见中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徐琳
译林出版社
玉文化在我国已走过9000多年历史,“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黄金有价玉无价”……温润无瑕的美玉自古以来便凝结着国人的美好憧憬,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未曾间断与生生不息。对玉文化的推崇自然也助推了对精美玉器的渴求,早在文明之初,先民就以玉石为材,打造在其精神生活中最为崇高、神圣的各类礼器。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玉器的种类和用途也日趋多元,大量精美繁复、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玉器接连涌现,承载起中华民族关于智慧与美的无尽记忆。
在我国历史上,从不乏爱玉如痴的研究者与收藏家,从帝王到百姓,从宫廷到民间,一代代积攒保存至今的玉器,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博物馆,构成了如今备受大众关注的玉器藏品。其中,故宫博物院拥有全世界最为完整、丰富的玉器收藏,4万多件玉器或保存在各处宫殿的原状陈列中,或展出于珍宝馆等场馆的展柜里,或收藏在专门的玉器库房。如《玉见故宫》的作者、故宫博物院古玉器研究所所长徐琳所说,“故宫玉器藏品中珍品、孤品繁多,整体质量极高。”
作为这本书的编辑,有幸成为《玉见故宫》的第一位读者,在作者兼具历史厚度和文明温度的讲述,以及400余幅精美的文物图片中,走近了充满惊喜与感动的故宫藏玉。这本书并非对故宫全部玉器藏品的巡礼,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时空之旅,通过呈现故宫玉器藏品中不同时代的精品与经典,以一部缤纷的故宫藏玉史描绘出一部生动的中华文明史。
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在明清两代曾是皇家宫殿,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故宫的玉器藏品也应该像其他很多门类一样,以明清两代的为主。这本书刷新了这种传统认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从早期中国时期开始,历经商周、两汉、唐宋元,直至明清的玉器,生动还原了故宫藏玉“不仅数量多,而且时代跨度完整”的真实样貌。“其实故宫收藏的明以前玉器数量之多、质量之精,远超人们想象”:从红山到凌家滩,从良渚到二里头,故宫藏玉闪耀着早期文明的曙光;从商周的玉佩,到两汉的玉璧,故宫藏玉体现了玉与古人精神世界间密不可分的关联;从宋代玉图画到乾隆玉工,故宫藏玉更展示了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的至高水平。故宫藏玉见证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以玉为媒,对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双重追求,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根植于民族精神根脉中的卓绝智慧。
如前所述,在故宫博物院丰富的玉器藏品中,除去在相关宫殿原状、场馆中陈列的展品外,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客观原因,尚未进入公众视野,而即使那些为公众熟知的玉器,以往也缺乏更具深度的专业解读。《玉见故宫》弥补了这一缺憾,作者以器物研究和文献发掘相互映证、充分结合的方式,生动呈现了一批深藏于库房中的玉器精品,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国宝级文物的迷人样貌。
而对诸如“大禹治水玉山图”等广为人知的“明星展品”,作者也在书中将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深入了解这件玉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领略蕴藏其中的智慧与美。在读过书中“乾隆帝的纪念碑”一章后,再站在乐寿堂中这件中国古代最大的一件玉雕作品前,相信大家在感叹其体量恢宏、雕工精湛的同时,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其背后的政治与文化意涵。
作为译林出版社与故宫博物院联合策划的“在故宫”丛书的开门之作,《玉见故宫》立足丛书“故宫人讲故宫”的核心理念,以“故宫人”极具现场感和感染力的第一人称视角,在讲述故宫藏玉故事的同时,也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文博工作者“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与钻研精神。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徐琳以“库房考古”的方式对故宫博物院海量的玉器藏品进行了分类整理和断代研究,勾勒出其跨度完整、门类齐备的藏玉谱系,最终成就了这部“以玉器,见中华”的精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