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音集协在京举办“4·26”主题交流活动
聚焦如何构建AI时代音乐版权生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4
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前夕,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简称音集协)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于4月8日在京举办了“从创作到传播:构建AI时代的音乐版权生态”“4·26”主题交流活动。本次活动汇聚近百位国内外版权领域权威机构代表、法律专家、技术开发者、创作者及产业代表,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音乐版权全链条的影响,呼吁推动建立兼顾创新激励与权益保障的机制,为数字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有待创新
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挑战和机遇,著作权领域该如何应对?
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汤兆志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工作,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历经30年发展成效显著,建议推动集体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时代与深层科学两大创新浪潮正深刻重塑国际格局,此时探讨知识产权与音乐主题极具现实意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在致辞中表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将深化官学商民协同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加强中国经验国际传播,优化数据库与服务效能,拓展国际合作平台,并通过WIPO学院等机制赋能创作者,助力优秀音乐及创意作品实现全球化传播。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和创意产业部门版权司版权信息技术经理米歇尔·艾伦在视频演讲中说,人工智能时代集体管理组织面临新挑战。当前,全球音乐市场以流媒体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海量数据下的作品识别、表演者匹配及版权公平分配问题日益凸显。他呼吁采用WIPO Connect等标准化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切实保障创作者权益。
“应特别注意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创作者收入的冲击。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牺牲创作者权益。”国际作者和作曲者协会联合会(CISA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晶在演讲中警示道。他援引多个权威调研数据说,到2028年,人工智能生成音乐内容价值预计将达400亿欧元,但创作者可能会损失100亿欧元。他呼吁全球应建立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创作者权益。
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合作共赢
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引起了版权界、司法界的高度关注。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公共利益?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监督庭庭长冯刚在演讲中系统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四大法律问题:作品认定、权利主体、合理使用和保护强度。他提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凝结人类智慧,具有价值性与稀缺性,建议采取“宽进宽出”的保护机制,平衡技术创新与公共利益。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陶分享了欧洲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挑战时的做法。他介绍,欧盟通过《人工智能法》和《数字单一市场版权指令》构建起法律框架,但AI训练对版权内容的大规模使用仍使现有法律面临压力。他认为,中国可借鉴欧洲经验,加强行业调研、制定行动纲领、优化许可合同,必要时权利人可诉诸法律。著作权领域应加快立法讨论,以平衡人工智能发展与版权保护,促进音乐产业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文化娱乐法学会音乐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郭春飞则建议构建法定许可框架,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数据投喂者收益共享,建立延伸集体管理制度以平衡技术创新与创作者权益。看见音乐联合创始人及首席运营官邹小曼也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音乐产业第三次革命,版权制度应转向“技术治理+收益共享”模式,构建数据资源池与智能分成机制,实现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的合作共赢。
音集协副理事长兼总干事周亚平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针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法律定性争议,他认为承认其作品属性已成趋势;对于权属分配困境,建议参考法人作品制度;在合理使用边界上,需构建明确规则;在利益分配方面,建议建立数据提供者与人工智能运营方的“收益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