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草长莺飞四月天 花香书韵满人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1
春风习习,繁花似锦,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脚步越来越近。本期《读周刊》与读者一起展卷,共读几本与阅读有关的图书,因为它们可以带我们走进书店、书房,甚至可以探寻写书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书香给予心灵的浸润。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香满径笔生花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在《季羡林读书与做人》(四川文艺出版社)这本书里,没有艰涩难懂的学术,没有居高临下的指导,只有一位老人把心里攒的话徐徐道来。书中精选文章近80篇,以六大篇章为框架,其中很多文章与读书有关。他写了因激愤之情溢满胸中,发而为文的司马迁;他喜欢李白的“天然去雕饰”诗,“只要一开始,你就很难停住,必须读下去”。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对他影响很大,尤其是在考据方法上,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说空话,无证不信”。在这本书里,季羡林讲如何读书,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文字如春风拂面,让我们从“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中领悟生活真谛,学会在纷扰中保持本心,在“读书与文学创作”中品味文学魅力。书中有这位老人的亲情故事和温暖回忆,也展现了他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与高尚人格,与其说你在读他的文字,不如说他陪着你探索,伴你成长。
该书以广博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引领读者步入季羡林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不仅是季羡林一生治学成果与人生智慧的结晶,更是他对生命、知识、情感以及社会现象的深刻领悟与独到见解的集中展现。
虽说读书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事情,但彼此交流却是每个读者都盼望的事,尤其想知道名家是如何读书的。《享受阅读》(深圳出版社)是“梁晓声品阅人生三部曲”系列丛书第一本,精选梁晓声关于阅读、关于写作以及与年轻读者探讨阅读的经典篇目24篇。全书分三辑,分别以“读书与人生”“读书与写作”“享受阅读”为主题。书中梁晓声以自身成长经历,以文学大家的谦卑与温情、感性与理性的态度,谆谆嘱咐年轻读者享受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人生的价值、生命的厚度,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正如他在本书中写的一句话,“我是一个为人类古老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服务的人。”整本书内容贴近时代、贴近读者,不仅让我们看到阅读是梁晓声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让我们理解了在他贫苦的童年,阅读犹如一盏温暖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而如今享受阅读则是他致力倡导和推广的事业。可以说这是一本与年轻人共同探讨深度阅读、深度思考,以及有态度的写作的精选之作。
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读书博主赵健以亲身经历说明,读书是改变命运的起点。《总有群星闪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聚焦人生、爱情、理想、精神、女性和自我这六大核心主题,追溯苏东坡、柳宗元、白居易、陆游、李清照、周有光、杨绛、钱钟书等54位中国文化长河中灵魂人物的人生历程与感悟,重走他们的人生路,感受跨越时空的共鸣,在阅读中找到迷茫、焦虑的解法,收获继续前行的力量。
读书可以让自己逐渐清晰地认识到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读书照亮了我的童年,也照亮了我之后的人生。”赵健说,“如果从小错失了观世界的机会,那就用阅读去弥补。只有先去观世界,才能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本书让读者看到了他一步步的成长痕迹,也对“从阅读中逐渐清晰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有了更加具象的感悟。看过之后,或许我们会明白一件事情:人生的试卷总归要自己去书写,所以当你感到迷茫、焦虑、困惑之时,认真地读书吧,感受每一个字句间的当下。
书店自有风华 乡村要有书香
繁华都市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总有一些角落宛如心灵的避风港,那便是如灯塔般的书店。
《漫游京城书店》(北京出版社)是一部以漫画形式描绘北京书店的图书,为了更好地呈现京城各区书店的独特魅力,作者、设计师刘志伟历时4年走访了京城各区近400家书店。从繁华闹市到宁静胡同,从传统的古籍书店到现代的主题书店,作者借助画笔把这些书店的特色与风采生动地描绘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书中你会看见作者彩铅手绘的书房、书局、书舍等阅读空间,从这些建筑的门脸到格局装潢,从每一家的特色到好玩儿的文创,画面构图细节拉满,增加了阅读趣味。
在书中,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漫步于京城的大街小巷。那些各具特色的书店,有的充满文艺气息,复古的装饰让人仿佛穿越回旧时光;有的则极具现代感,简洁的设计与先进的科技相结合,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中国漫画研究会秘书长、国际漫画家大会中国委员会委员长徐涛认为,漫画作为当今较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被大众所接受,《漫游京城书店》是一个以漫画语言全景展现北京书店发展历史的作品,成功地将北京文化故事融入漫画之中,让读者在翻阅中感受漫画的独特魅力。《漫游京城书店》一书不仅列举了京城多家知名书店,更深度挖掘了每家书店的独特魅力。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出版集团京版若晴公司董事长袁海表示,该书不仅是对京城文化地标的深度探索,更是引领读者走进书籍与阅读世界的桥梁,充分展现了北京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书店当然不只是城市的标配,在《我在乡村做书店:先锋书店的乡村十年》(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讲述了在乡村做书店的心路历程,“书店就像稻谷一样,饱满时低头,弱小时向上,把知识与信念洒向大地。”这是钱小华做书店的信念。
2014年,一次偶然的碧山之行改变了钱小华做书店的轨迹。即便是被说成理想主义,钱小华仍然坚持把书店开到偏远的乡村去,于是有了碧山书局。往后10年,他陆续在戴家山、松阳、屏南等地开办了12家乡村书店,为乡村带去了诗意的生活,为乡村群众创造了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在这本书里,钱小华分享了乡村书店选址、开业、日常经营的故事,以及他对实体书店未来的思考。他说,乡村书店不仅是诗意栖息的世界,还是无数平凡人的爱与牺牲,于是我们看到了潜心传播古徽州文化的碧山书局管理员汪寿昌、用一根扁担挑起整个陈家铺平民书局的老鲍书记、在偏僻山村坚守的书店店员,还有那些在书店建设过程中雪中送炭的老百姓……透过他们可以读懂钱小华的理想:“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让乡村的孩子们读到书,要让乡村的百姓们看到世界的美好。”
坐拥书房 心怀天下
如果说书店是灵魂的栖息地,那么书房则是一个爱书人“精神上的家”。
在北京大学师生心目中什么是“第一等好事”?那一定是在书房中书页翻飞,思绪流动。在书房里有求知的对话,有无尽的启发,有学者们与书相伴的人生旅程。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北京大学出版社)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编,作为“北大学者书房”系列的第二辑,该书以“书房”为切口,将镜头对准贺桂梅、范晔、罗新、于铁军、赵冬梅、李彦等16位北大各学科领域代表性学者,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详尽展示了各位学者的书房藏书和学术风采,也由此记录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学术探索和人生故事。透过学者在书房里孜孜以求的身影,读者能够触摸到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学术风貌,感受到学术研究背后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对阅读和创造的向往。
早在2020年,任羽中到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时,就给自己列了一个“任务清单”,其中第一件事就是要好好宣传北大学者的书房。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他解释说:“因为‘书房’不仅是属于学者个人的工作与生活空间,更是其精神世界的物质具象。书房应该是最宁静又最丰富、最生动的地方。”任羽中坦言,要让年轻的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我总是记得王元化在给一位年轻人的信里所写的,‘苦闷的时候读读书’……如果不读书,人生该是多么枯燥乏味,你会忘掉诗与远方,会失去改变自己的勇气。”
冯骥才曾说:“我要我的书房‘四壁皆书’。故而房中除去门窗,凡墙壁处,皆造架放书。书架由地面直通屋顶。我喜欢被书埋起来的感觉。”《夕照透过书房:冯骥才散文精选》(浙江教育出版社)收录了冯骥才自1982年至今40多年来的散文精粹50余篇,共分5个篇章。该书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冯骥才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感悟,以及淡然、随性自在的人生哲学。书中细腻、透彻的散文,带读者体味人间烟火的万般滋味,发现人生、世界和艺术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