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旧书新知”活动多地持续开花——

知识流动涵养城市阅读氛围

作者:本报记者 李婧璇 商小舟 韩萌萌 金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1

  3月1日,小读者在北京市西城区“旧书新知·读书报国”古旧书市用旧书换取植物种子。 本报记者 商小舟 摄


  “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近年来,“旧书新知”活动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蓬勃开展,从概念到实践,逐渐构建起专业高效的产业链、打通阅读推广的空间链、铸造时代共鸣的记忆链。依托旧书这一载体,阅读成为城市与个人、书业与书友之间情感与文化的连接,让知识再流动,以旧书换新友,共话阅读之美。


  制度保障

  古旧书香浸润读者心灵


  随着各地旧书市集的常态化、持续化、规模化,逛旧书市集正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日常。

  在北京,位于中轴线南北两端的报国寺、钟鼓楼广场,已成为古旧书爱好者心中的淘书新地标。以刚结束的清明假期为例,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发行集团共同举办的“旧书新知钟鼓书韵”文化市集,吸引藏书爱好者及市民读者近万人次参与。游客、购书者纷纷表示:“来京旅游,顺道逛个古旧书市场,这个假期获得了超值的文化体验!”

  到旧书市集获新知、寻知己,也成为不少天津爱书人的选择。“海河旧书市集”自2024年3月启动以来,截至2025年3月,共举办60余场活动,惠及近30万人次……经过一年的发展,从海河畔的“文化微光”,到辐射京津冀的“城市名片”,旧书市场繁荣发展,赓续渤海之滨的历史文脉。

  当苏州河畔的“淘书乐”旧书市集以“书香巴士”“钢琴巴士”等创意形式走进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通过活化“文庙旧书市集”基因,上海将碎片化的旧书交易点编织成流动的文化景观。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感慨:“上海的文化建设应该是多元立体的。不仅要有图书馆、博物馆等‘高大上’的文化地标,也要有旧书摊、旧书店、旧书市集等‘毛细血管’,让氤氲书香更好浸润人们心灵、滋养城市文明。”

  顺应民间旧书流转流通需求旺盛的实际,“金陵旧书市集”在南京落地生根。据南京市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和版权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5个月的深入实践,4场旧书市集活动吸引近90家出版发行机构及书商共展出图书约10万册。

  上述红火的旧书市集背后,离不开顶层规划、政策引导以及长效体制机制的建设。如北京制定《关于繁荣北京旧书市场的工作方案》,确定“旧书新知”主题,推出五大平台联动的17项具体举措;天津构建市场监管良性循环,建立服务保障市、区联动机制,汇聚百余名专家学者人才资源库,从市场准入、资金支持、资源汇聚等方面向市集导入大量资源;上海印发《推广“旧书新知”活动 繁荣上海旧书市场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了“示范市集为点、骨干书店成线、规范商铺带面、线上线下融合”的旧书市场发展模式;南京制定《关于繁荣南京旧书市场的工作方案》,推出17项具体举措,打造“旧书新知”南京模式,保障古旧书市场繁荣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

  旧书交易丰富文化消费


  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推动“旧书新知”品牌走得远走得久,从而落地生根。

  北京充分发挥实体书店多、旧书业务起步早的优势,立足全市搭平台,形成较为完备的旧书交易网络。过去一年,全市434家实体书店增设“旧书新知”专区,194家实体书店提供旧书回收服务,登记在售旧书达80余万册。

  此外,北京依托各区资源禀赋,推动旧书交流活动全市多点开花,形成中轴线上“一南一北”两大常态化旧书市集品牌,越来越多图书出版发行机构和市民群众参与到活动中。

  创新运营模式,“海河旧书市集”常态化开展,激发了天津旧书市场发展的新活力。一年来,“海河旧书市集”坚持每周日在棉3创意街区常态化举办,若干个旧书专业书店经营和多点位特色旧书市集及活动在全市开展,形成了丰富多彩、联动发展的交易流通模式。对此,天津市委宣传部印发处处长孙宏航表示:“常态化的机制,助力书香天津建设,也带动了周边消费的增长。”“海河旧书市集”活动与宣传《天津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相结合,产生“1+1>2”的效果。

  在没有集中交易地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展旧书业,如何让新书旧书共同繁荣?2023年9月在苏州河畔樱花谷首次举办的“淘书乐”旧书市集就是一种解题方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市集尤其受到老年市民的欢迎。2024年6季“淘书乐”旧书市集,累计实现4.6万余册书刊循环流通,吸引读者游客近35万人次,收购旧书约8000册。

  大咖开讲、共读直播、打卡互动、图书交换、爱心义卖……南京“金陵旧书市集”融合各类资源,打造集古旧书展示、交流交换、讲座、研学、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市集。南京市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和版权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邀请旧书收藏家薛冰、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胡阿祥等分享‘我与旧书的故事’,将旧书交流阅读融入活动中,通过旧书承载的情感与记忆连接更多读者,不断增强全民阅读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开展的“旧书新知”实践活动也将年轻群体作为重要的拓展对象之一。如在北京,“旧书新知”活动先后走进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高校,培育了旧书“新受众”,孔夫子旧书网近4个月新注册用户达71万人,旧书交易参与群体年轻化趋势显著;在天津,“海河旧书市集”先后两次走进天津师范大学,和广大师生共同践行“旧书循环利用,知识薪火相传”的理念;在南京,“金陵旧书市集”参展单位精准定位高校师生群体,有针对性地甄选图书,以品相较高的学术书居多,精准备货,促进了成交量的增加。


  聚合发力

  旧书市集“破圈”新场景


  当下,“旧书新知”活动的温度、热度有了,让其保持活力的关键,还在于推动的广度和深度,要有效统筹资源,形成合力,让“旧书新知”走进寻常百姓家。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北京市将推动“旧书新知”品牌走出北京,积极融入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格局,加强与其他省市的联动,让有价值的旧书回到流通体系,更好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助力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着眼于文旅商融合发展,天津正积极谋划推动旧书市集“破圈”新场景、新项目、新品牌,促进市集不断迭代升级。“我们将融入更多游、购、娱等业态,打造常态化举办、多业态经营以及广泛参与、辐射周边、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天津特色旧书市集。”孙宏航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天津的资源优势,强化、打通消费链条,持续推动参与主体多元化,持续打造分众化主题活动,持续拓展旧书市集举办渠道,建立线上线下共享模式,探索旧书市场繁荣发展的天津“路径”。

  今年的4月22日,上海将启动2025年“淘书乐”旧书市集第一季。“新一年,我们将走进全市各区,下沉至街道社区,打造‘淘书乐’旧书市集的3.0版,力争覆盖更多读者,使之成为读者家门口的旧书市集,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石洪颖表示。

  南京市推进“金陵旧书市集”常态化,打造可持续性知名活动品牌。“我们计划每年春、秋举办两季大型市集,让旧书市集不断‘出圈’。此外,我们还计划将进高校系列活动与周边景区相融合,并结合大学开学季、全民阅读活动等,走进校园或校园周边举办综合性书市。”南京市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和版权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世界读书日计划启动的2025“金陵旧书市集”走进熙南里活动,将打造“旧书循环+文化共创”的沉浸式文化场景。“在这里,旧书不再是二手平台的标价商品,而是丈量城市文化温度的尺子。”

  古书寻珍,字里行间遇知音;文创“破圈”,古籍变身潮流款;文脉常新,月月相逢品书香……“旧书新知”活动在丰富文化日常的同时,也在涵养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诚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所言:“旧书里有文化、历史、社会生活,而‘新知’就是以旧书为媒介,在城市中进一步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