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据成为“新石油”如何避免“资源诅咒”

作者:朱琪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8

  2000余万元!媒体的数据资产能这么值钱?今年2月,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作为全国首家完成数据资产入表和评估的省级党报集团,一石激起千家同行心里的“浪”。数据资产入表,是媒体转型的“价值觉醒”,进而找到“破局密码”?还是套上了“合规枷锁”,迷失在“第二增长曲线”的白日梦中?

  一场从资源沉淀到价值流通的破壁实验,既在解码数据要素市场化中的媒体生存法则,也在酝酿从流量逻辑到资产逻辑的媒体价值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媒体既握有“内容+数据”的复合优势,又面临传统运营思维与数字经济规则的剧烈碰撞。究竟是抓住机遇完成价值跃迁,还是在数据确权、流通风险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答案或许藏在媒体人对数据本质的重新认知中。

  数据资源≠数据资产:

  媒体必须跨越的认知鸿沟

  媒体集团的数据资源涵盖三大维度:一是内容数据,如新闻稿件、音视频素材等;二是用户数据,包括阅读偏好、行为轨迹等;三是运营数据,如传播效果、广告投放效率等。然而数据资源要转化为数据资产,还需要三个必要条件:可计量价值、可确权归属、可流通交易。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的实践颇具启示性——其打造的资讯类数据产品“南财主题库”并非简单打包新闻稿件,而是通过550个主题概念标签将非结构化内容转化为可量化的投资决策依据。这种从“信息记录”到“决策燃料”的质变,踩到了数据资产化的“离合器”。

  当前媒体数据管理的最大痛点,恰恰在于将“数据收集”等同于“资产管理”。比如,搭建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用户画像系统,如果缺乏数据清洗标准和价值评估模型,再多的用户行为数据也只是“数字废矿”。常见的行业通病是对数据资产的运营仍停留在技术工具层面,未能建立与媒体业务深度融合的价值创造体系。

  从“流量生意”到“数据服务”:

  商业逻辑的重构之痛

  传统媒体转型往往陷入“流量变现”的路径依赖,但数据资产入表要求更彻底的商业模式革新。媒体数据资产可分为三大类型:一是结构化数据:如用户注册信息、交易记录等;二是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图片、社交平台评论等;三是高价值场景数据:如财经市场情绪指数、舆情监测标签库等。其核心属性是时效性(如新闻热点的即时性要求数据快速更新)、可加工性(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等AI模型提升数据价值密度)和网络效应(用户行为数据的积累可增强平台黏性,形成正向循环)。

  当河南日报社旗下河南大河财立方的“立方舆情通”通过情绪分析模型预测区域经济波动时,当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的市场情绪指数成为金融机构风控参考标准时,媒体已悄然从“内容供应商”升级为“数据服务商”。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数据产品化能力”:需要将碎片化信息提炼为可定价、可交付的标准化商品。但现实远比理论更骨感。不少媒体热衷开发的城市大数据平台,往往因缺乏场景化产品设计而沦为政务数据的“展示橱窗”。反观长沙市广播电视台(集团)“我的长沙”APP,将新闻传播与政务服务数据打通,在“公交到站预测”“学区房政策模拟”等民生场景中实现数据价值释放。可见,媒体数据资产的价值不在数据库容量,而在解决痛点的精准度。

  “确权困局”与“流通悖论”:

  政策红利下的暗礁

  媒体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原创采编(自有采编人员的宣传报道成果)、自有平台(网站、APP等用户行为日志)、第三方合作(如与政务部门共享公共数据)、公开数据爬取(需符合数据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数据资产入表的最大障碍,来自法律权属与技术实现的双重不确定性。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虽划分了数据持有权、加工使用权与经营权,但具体到媒体场景仍存在大量模糊地带。例如,政务数据合作项目中,媒体对原始数据的清洗标注是否形成新权属?用户评论数据的二次开发是否构成隐私侵权?

  更隐秘的风险在于数据流通的“科斯悖论”——理论上数据流通范围越广价值越高,但实际交易中却因安全顾虑导致流动性折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运营浙江政务服务网时,通过“数据可用不可见”的隐私计算技术,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医疗数据与保险服务的对接。这种平衡安全与效率的“戴着镣铐跳舞”,正是媒体数据运营的核心能力。

  “人才断层”与“人才转型”:

  比技术瓶颈更致命的隐患

  当媒体的数据中台因算法工程师无法理解新闻采编规律,导致用户画像模型与内容生产完全脱节时,暴露出行业最严峻的挑战——“数字人才的结构性失衡”。媒体数据运营需要的是“跨界物种”:既能用Python清洗数据,又能读懂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既知晓区块链的加密原理,又理解著作权法的微妙边界。这样的人才,全国目前普遍存在断层,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型转化。

  入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数据资产入表对媒体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财务报表的账面增值,而在于倒逼组织进行数字化转型。但这场变革没有捷径,需要媒体人以“内容工匠”精神打磨数据产品,以“技术极客”思维突破合规瓶颈,更需以“战略家”视野重构商业生态。

  (作者系上海报业集团东方网数字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