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省(区、市)100多名城市党媒记者在湖北省保康县开展新闻采风活动——

讲好“两山”转化故事 传播生态文明强音

作者:本报记者 汤广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3

  3月26日至28日,来自14个省(区、市)的100多名城市党媒记者,齐聚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参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研讨会,并开展“‘两山’新画卷 幸福尧治河”新闻采风活动,探寻曾经贫穷落后的偏远山村蝶变为人均年纯收入达9万元的共同富裕村的“幸福密码”。

  活动由《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主办,襄阳市融媒体中心等承办。

  探寻“尧乡”巨变

  尧治河村地处神农架和武当山两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连接线上,平均海拔1600多米。“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四月雪、八月霜”是这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全国劳动模范、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介绍说,从1988年起,村党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向恶劣的生存环境挑战,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村走上了一条绿色转型、生态富民的道路,创造了边远、高寒山村的发展奇迹,2019年入选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4年村集体纯收入达4.2亿元。

  在两天的采风活动中,“城市党媒采风团”深入尧治河的山、水、人、景之中,与村民深入交谈,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一个小山村创新实践带来的巨大变化。“城市党媒采风团”成员还一起来到尧治河村即将完成生态修复工作的老虎沟矿区,共同植下松柏树和杮子树苗,为这片老矿区新增一片绿色。

  内蒙古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红梅深有触动地说:“‘两山’理念是相通的,包头也有治沙、护林难题,我们要发扬尧治河人这种人定胜天的精神,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杭州日报》记者史俊杰对尧治河人的文化情结印象深刻:“村里有一条10公里长的红色的‘复兴之路’,复原了中共一大会址、古田会议遗址等,革命精神在这里已深入人心。我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浙江的读者,架起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

  共话党媒实践

  “河南省兰考县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其防风治沙的成就不仅是生态建设的典范,也是‘两山’理念的生动范本。”在研讨交流环节,《开封日报》执行总编辑蔡小俊介绍说,多年来,《开封日报》持续关注兰考生态治理、绿色发展实践,推出《兰考乐器奏响农民致富的幸福乐章》等一系列重磅报道。2024年9月18日,《开封日报》推出“践行嘱托 开封答卷——沿黄而行的87.67千米”大型融媒体报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5个主要目标任务,带领受众一起看开封黄河之变。

  “宜春是生态大市,我们中心把‘两山’理论宣传作为头号工程来抓,抓策划、抓传播、抓精品、抓活动、抓监督,形成了特色。”江西省宜春市融媒体中心主任谢小平分享说,2024年,宜春市融媒体中心以江西大鲵为题材,历时近一年拍摄制作成新闻纪录片《鲵娃归来》,获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襄阳市融媒体中心主任杨平说,这次选择在尧治河开展城市党媒新闻采风活动,正是基于尧治河村在“两山”理念转化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统一的创新路径。“作为新型主流媒体,我们将用更多元的传播方式,用群众更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好‘两山’转化的故事,让‘两山’理念在群众心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城市党报研究》编委会副主任,丹东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宋月华表示:“作为党媒人,我们既是‘两山’理念的传播者,更是践行‘两山’理念的见证者、参与者,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架起媒体、党委政府、专家学者、基层社会组织的连心桥,持续广泛宣传全国各地在践行‘两山’理念上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做法,用心记录生态中国的壮丽征程,用情传播绿色发展的响亮声音,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党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