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视科:

智能测色,开启视觉检测新赛道

作者:本报记者 王勤 祝小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2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一个细微的技术进步都可能引发行业的深刻变革。视觉检测技术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融合的典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印刷企业,成为推动印刷业智能升级的重要力量。当AI(人工智能)浪潮来袭,视觉检测将如何助力印刷企业智能升级?《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日前走进北京华夏视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总部,听该公司董事长张殿斌讲述今年以来最新的智能探索与实践。

  上新颜色检测 让系统更智能

  10余年来,华夏视科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和持续的创新实力,成为占据国内书刊检测领域较大市场份额的标杆企业。从市场覆盖看,从印前对版检测系统、印刷首张离线检测系统到胶印在线检测系统,离线检测累计装机250多台(套),在线检测300多台(套),分布于书刊、包装、印钞等各行业,并出口至欧洲、东南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从所获荣誉看,70项国家专利及80项软件著作权以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刷业数字化发展改革试点单位”等称号,就是持续创新的最好证明。

  在今年初新发布的书刊对版检测软件版本中,华夏视科实现检测关口前移,并且新增了颜色检测模块,让印前对版检测的功能更为完善。“印前对版检测是出版物印刷前对数字文件进行全面检查的关键环节。”张殿斌介绍,新版本显现出更智能、更高效、更集成、更兼容的功能特点,比如可实现整本书自动寻址、批量比对,并集成分色比对、文字比对、图像比对等。目前华夏视科研发的新对版软件产品,已在河南新华印刷集团落地使用。

  “质量检测与生产流程不能两张皮。要将检测与生产有机结合,将质量管理内置到生产流程中。”张殿斌向记者介绍,华夏视科最新上线的颜色检测,与C9印刷包装品质管控与评价标准结合,可对印刷品进行自动化检测,从而替代人工测量。“单张纸胶印在线检测系统增加颜色检测模块后,可以实现印张与标样的实时颜色对比,显示CMYK颜色曲线,直观地呈现色差数据,用数据指导机长调墨。”

  通过实现从印前到印刷过程的质量检测与控制,华夏视科为印前出版过程建立起了“防火墙”,为印刷机安装上了“眼睛”和“大脑”。张殿斌表示,华夏视科将持续深化颜色检测等技术,完善出版物印刷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在质量数字化这条道路上继续为出版单位、印刷企业及质量检测机构等,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数据分析与产品服务。

  多维数据采集 建立专业大模型

  AI智能变革,身处市场前沿的行业技术供应商深有体会。一直以来,华夏视科紧跟大数据与AI技术发展的步伐,推进敏捷型智能工厂建设方案的落地应用。

  在张殿斌看来,建设智能工厂已成为行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推动印刷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一环,华夏视科有着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其以印张质量管控为核心着力点,将全流程机器检测工艺作为质量保障的关键路径,全力打造以卓越质量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工厂。同时,以机器视觉为抓手建立多维度的数据采集,以数据湖为基础设施,构建时空数据分析能力,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印刷企业专业大模型和知识图谱。

  华夏视科求新求变,在智能工厂布局中建设面向生产现场的小型立库系统。“我们发现很多工厂生产现场管理较为混乱,经常出现有库位、无管理,有半成品、找不到,有通道、被占用的情况。”张殿斌介绍,华夏视科设计的智能物流小型立库更加聚焦生产现场,解决现场半成品流转、存放问题的同时,也缩短运输路途,提高现场周转及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该智能物流小型立库采用模块化设计,适应中小型场地部署的同时,更具扩展性,可根据现场要求,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扩容,并兼容老旧厂区,可充分利用现有厂区空间,低成本改善现场库位环境。其本身具备库位管理、机器人调度系统等内部控制系统的同时,也可实现与现场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等数字化系统对接,从而获取生产指令、货物信息、工单信息等。从华夏视科已落地的小型立库案例可以看到,企业生产区域的白纸区库位从35个提升至147个,折页半成品区库位从210个增至696个,整体空间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80%和121%。

  张殿斌深刻体会到,印刷业的智能化转型是一场持久战。“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政策与标准不断完善,出版印刷行业正面临质量规范持续升级的挑战。”张殿斌表示,华夏视科将始终坚持以智能检测为根基,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帮助更多印刷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从技术供应商向行业生态共建者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