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非遗“老”手艺思政课堂“新”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 王勤 祝小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2

石印工坊体验活动。 资料图片


  定位、打墨、上墨、印刷……在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开设的石印工坊内,非遗传承人为观众演示石版画的制作过程。以石板为版材,利用水油不相混合的原理,将图文描绘或转印在石板之上,最终进行印刷,这便是石版印刷技术。

  如今,石版印刷非遗技艺碰撞出全新火花。在课程思政改革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与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共同推出基于“动态蓝精灵图案”的“‘三寓三式’范式‘印迹’教学图案”的文创作品,开创了“三寓三式”范式与印刷非遗技艺融合的先河。通过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印刷非遗“老”手艺激发出思政课堂“新”力量。


  多方协作 从技艺到精神的升华


  作为全国课程思政的诞生地与“三寓三式”范式的发源地,上海持续探索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创新结合。此次项目的落地应用,源于“三寓三式”范式首创者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滕跃民与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金永成的学术指导,以及与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嵩在呈现方式方面的深度合作。该“印迹”图案由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吕鸿亮印制。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上海版专了解到,所谓“三寓三式”,即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体现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理念和方法;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展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操作手段。此次“印迹”教学图案便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石版印刷的工艺流程展现匠人精神与文化自信,将德智融合的核心价值融入非遗美学,形成“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印迹”的图案是一个活泼可爱的青春少年,若隐若现、古朴淡雅的视觉效果体现了石版印刷特有的质感,充分展现“三寓三式”范式拥抱石版印刷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其实,这已不是“三寓三式”范式首次拥抱非遗。早在去年底,上海版专就发布课程思政首件文创,与贵州蓝染非遗艺术相拥抱。蓝染制作的“三寓三式”主题相框,以寓道于教的方式传达价值观念。相框里的蓝染图案生动展现课程思政“三寓三式”范式“蓝精灵”动态教学图案,是寓德于艺的精彩呈现。

  石版印刷与德育的融合,标志着非遗传承与教育改革的双向突破。这一模式不仅为非遗技艺提供了可持续的活化路径,更拓展了德智融合的载体形式,使其从课堂延伸至艺术创作、生活美学等领域,使技艺传承从技术复刻升华为精神传递,形成“以非遗滋养德育,以德育活化非遗”的双向循环。


  社教宣传 非遗与德智双向赋能


  石版印刷的墨香与德智融合的智慧交织,让非遗技艺不再是静态的历史符号,而是动态的文化教育媒介。在社教活动中,多方协作,以“三寓三式”理念拓展石版印刷体验活动深度,参与者可亲手操作研磨、制版、印刷等工序,感受“一石一墨”间的匠心传承。

  石印工坊是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成立10周年之际挂牌的印刷工坊。记者从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了解到,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考证石版印刷传入上海的历史,整理其对中国近代出版业,如《点石斋画报》的深远影响,并确认相关印刷企业历史变迁及其技艺传承人等工匠的谱系连续性。在石印工坊中有关石版印刷的技术介绍可以看到,石版印刷术起源于18世纪末,以天然石灰石为版材,利用油水相斥原理实现图文印刷,被誉为“平版印刷之父”。清光绪二年(1876年),该技艺传入中国,以上海为中心迅速风靡,推动了古籍善本复制和年画、画报等文化产品的传播,如1884年《点石斋画报》的发行,更成为近代石印热潮的标志性事件。然而,因原料稀缺与技术迭代,石印技艺于20世纪中叶逐渐失传。近年来,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通过史料研究、寻访老工匠、复原古法工艺,成功恢复了这一失传近半个世纪的技艺,使其焕发新生。通过系统梳理技艺的历史脉络、传承谱系及濒危现状,石版印刷最终于2023年成功被列入上海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前,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通过“石间印记”展览、石印工坊体验活动等,将石版印刷的历史脉络与工匠精神融入公众教育。如今,在“三寓三式”范式的引导下,这一技艺被赋予了德育教育的新内涵。在石印工坊开展的相关活动中,青少年不仅能学习技艺,还能通过印制“三寓三式”主题作品,理解协作、创新与坚持的价值,实现“非遗进课堂、德育入生活”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