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议题设置:行业报做活两会报道的关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2
两会报道是行业报融入国家发展叙事、实现自身媒体价值的重要舞台。通过两会这一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平台,媒体可以精准传递中央精神、解读政策导向,发挥好舆论引导功能。在两会新闻报道的竞技场上,主流媒体高手如云,新科技、新传播方式纷至沓来,行业报难以比肩,竞争压力逐年增加;同时,行业报因为自身定位原因,报道面不宽是普遍短板,腾挪余地受限,选题策划比之其他媒体尤为困难。如何突破瓶颈,稳步提高行业报两会报道选题策划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关键。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总结历年两会报道经验的基础上,把议题设置放在重要位置,在会前会中会后各个阶段不断策划和优化两会报道选题,在动态中确保两会融合报道的数量和质量。两会期间,报纸刊发报道两会文章65篇,“高低音”视频号发布视频12条,微信端报道了《政府工作报告: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履职路上的“她力量”》等新闻。根据初步统计,本次报道的多篇作品被新华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记协网、北京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等重要媒体转发。
一、学习为先,确保议题高站位
提高政治站位,是行业报做好两会报道、丰富议题设置的首要前提。两会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观察国家战略走向的重要窗口。行业报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出发,站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审视行业,思考报道。
在制定方案时,报道组确定报道的主线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此,报道组不仅组织了两次集中学习会,还要求成员自学,力求在文化出海、系统性变革、“两创”等话题上找准切入点,当初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报道的深入与持续奠定了基础。
在议题设置上,要从国家层面的重大部署中寻找行业切口,比如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找文化力量的着力点,从“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找出版融合、数字转型、内容精品化的切入点,从“加强国家文化安全建设”中探讨主流出版阵地如何固本强基等。只有从大局中看行业,才能跳出行业看行业,增强报道的厚度,提升报道的格局,更好体现行业报的政治性、战略性与专业性。
因此,要自觉将两会报道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之下,把握文化自信、以文化人、守正创新等重要内容,理解其与出版、教育、科技、人才等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行业报要在大局中找坐标,强化政治意识,把握政策脉动,做到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及时跟进。
二、倾听心声,挖掘代表委员“心里话”
两会是连接行业与国家战略的重要桥梁。行业报不仅要报道《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的内容,更要通过采访代表委员,挖掘他们背后真实的行业诉求与改革建议,从而将行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亮点汇集并传递出去。通过新闻报道、深度专访、代表委员声音等多种形式,行业报能有效提升自身在行业内部的引导力和在社会层面的传播力。
两会正式开始前,议题设置最重要的就是要联系代表委员,报道组提前就将过去两年出现过和可能接受本次采访的代表委员进行了细致梳理,最终确定60余人。在春节前,将采访意向与代表委员们沟通,并在春节期间发送信息,以加深后续意向,确保后续报道的顺利进行。
三、抓住问题导向,吃透行业难点热点
在制定报道方案中,报道组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议题设置能力,紧扣出版传媒领域改革发展中的堵点、难点、痛点,深入挖掘政策热点与行业关注焦点,精准把握市场趋势与技术变革,科学策划报道选题,提升新闻宣传的引导力和影响力。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话题、深入调研,增强报道的专业性、前瞻性和建设性,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前瞻布局,聚焦政策热点报道团队在两会前就精准研判了今年可能成为焦点的政策议题,并在选题策划中提前布局。例如,在文化消费方面,策划了《文化消费如何为提振经济再添把“火”》。后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部长通道”上专门谈了文化消费。因此,基于政策趋势的选题策划,使报道始终紧跟行业发展前沿。
2.洞察行业,紧扣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本次报道在文化产业相关选题上展现了极强的行业敏感度。从出版市场秩序到IP长红,从文化出海到新技术赋能,每个选题都能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国产IP如何从爆火到长红》深入剖析了文化IP的长效发展策略,《代表委员热议微短剧如何高质量发展》紧扣微短剧行业的难点,推动行业思考如何提升内容质量。
3.直面行业痛点,问计代表委员报道团队在策划选题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捕捉行业痛点,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分析。例如,关于图书市场,报道组策划撰写了《价格战没有赢家,理性定价才能促高质》,还有对赵剑英委员、戴茵代表的专访报道,深度探讨了图书的价格战问题,推动了关于合理定价的讨论;而《AI时代,记者何为?》直面人工智能对传媒行业的冲击,探讨记者职业未来发展方向。这些选题的策划既契合行业需求、具备强烈的现实意义,也使得本次两会报道能够真正服务行业、回应关切。
四、有计划不唯计划,践行“四力”出新意
在全国两会的报道过程中,提前准备选题固然重要,但真正考验报道质量和新闻敏感度的,是记者能否在现场迅速捕捉热点和闪光点,确保重要议题不缺席。两会期间,政策动向、代表委员的发言、社会关注点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新闻报道的价值就在于能否第一时间捕捉这些“闪光时刻”,及时调整报道方向,让新闻报道真正做到有深度、有实效、有影响力。
为此两会报道中,团队在前期策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场应变能力。例如,《团组开放日处处有惊喜》《“拦下”委员话阅读》都是小组在两会期间临时抓到的选题。从采写到成稿,报道组都灵活应变、抓住闪光点,增强了报道的生动性。
在会议过程中,我们时刻关注突发新闻和热点人物。因此我们在既定报道方案之外,额外采写了多篇高质量的采访稿。例如,辛广伟委员关于文化经济政策的专访,并未在最初的选题中,但在沟通中,报道组发现他的观点具有重要新闻价值,便临时调整选题方向,多次与他沟通、审核,最终成稿。
再如,在会议期间,报道组捕捉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民盟民进和教育界委员时,郑家建委员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一事,并迅速成稿,得到广泛关注。此外,针对AI时代对记者工作的影响,我们与网红记者、《中国日报》记者苑庆攀进行了深入探讨,挖掘出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如何适应变化的选题。
这种对热点新闻的快速响应,使我们的两会报道更加立体、全面,也让新闻报道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
践行“四力”是行业报在两会报道中做好议题设置的基础与出彩的关键。脚力要求记者深入基层、贴近行业一线,提前调研、积累素材,发现那些行业发展中的问题与需求,为两会选题提供真实支撑。眼力则是要具备从国家战略和行业趋势中发现选题切口的能力,善于从宏观政策中捕捉微观行业动向,精准识别哪些内容值得放大,哪些问题值得深挖。脑力体现为策划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何把有限的代表资源“用好用足”,通过代表个人议案背后的共性问题,引出更大范围的行业痛点;或者将大会通用话题“行业化”,转换成专业受众能共鸣的表达路径。笔力则要在内容呈现中体现深度、温度和专业度,不止于会议现场的“搬运工”,更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清政策内涵,用有温度的故事讲好行业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