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首个世界冰川日,聚焦冰川主题图书出版——
“冷门”不“冷” 折射公众科学素养提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2
冰川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面对冰川消融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冰川保护话题。联合国大会于2022年12月通过决议,确立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3月21日为世界冰川日。今年3月21日是第一个世界冰川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到,近年来,不少出版单位积极作为,投身冰川主题图书的策划与出版工作。
冰川科普图书逐渐增多
“冰川蕴含着全球近70%的淡水,是全球气候演化的记录者,与人类文明的生产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群希望了解有关冰川的基本知识,感受冰川世界的壮观神奇。近年来,冰川科普类图书选题逐渐增多。”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徐世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冰川科普类图书选题的背景与现状。
纵观图书市场,有针对青少年读者,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走进多彩的冰川世界》和《地球上的冰川》,也有关注环保、水资源保护的《冰川:淡水宝库》,还有讲述冰川科学知识以及相关人文思考的《冰川如斧:神奇的山脉整容术》等。
以荣获第十三届全国气象科普优秀作品“图书类”一等奖,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冰川之下:揭开古气候的秘密》为例,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些出人意料或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微观角度揭示那双“看不见的气候之手”,带孩子感知气候变化的脉络与逻辑。
《冰川之下:揭开古气候的秘密》责编团队江冲、王琰、吕洁告诉记者,以往冰川等气候变化主题图书主要面向相关领域的专业读者,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和公众环保意识与科学素养的提升,这类图书的受众范围逐渐扩大。
江冲同时表示,该书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叶谦曾在访谈节目中采访过众多站在全球气候学研究前沿的专家,因此书中的很多故事正是源于他与这些专家的面对面交流,这在当下的AI时代更显珍贵。
精准深挖专业内容
随着公众对冰川的兴趣从单纯好奇逐步转向深度认知,如何在保证知识专业性的同时,兼顾内容的可读性,无疑将成为相关图书出版的关键所在。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地杰作:从火到冰,地球的壮美景观》《巅峰使命:青藏科考与探险》《超越极限:丈量珠峰纪实》等图书聚焦地球奇观、青藏科考主题,其中不少内容涉及珠峰冰川的监测与保护、绒布冰川的消退变化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聆听冰川:冒险、荒野和生命的故事》,通过全球冰川实地探访,展现微生物与人类命运的交织。科学出版社《冰穹之上:我的南极故事》则以科考队员手记形式,记录了昆仑站建设中的生死瞬间,展现科研工作者在极端环境下的坚守。
这类图书体现了跨学科融合、重视科学思维培养的新趋势。图书讲的是冰川和气候变化的关系,但不局限于气候变化,涉及了地理、生态、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为读者传递了一种思维方式,即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气候之变,理解万事万物的密切关系。
徐世新告诉记者,冰川主题图书出版未来的一个趋势是专业深挖,但会根据受众需求、科学传播目标和技术发展呈现不同的侧重。在小众领域深挖可以使图书的内容更加精准和深入,满足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对专业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融合出版丰富阅读体验
记者看到,冰川主题图书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多元化特点,并且更加注重科学性和故事性,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堆叠。与此同时,创新形态的图书正在重塑阅读体验,在冰川主题图书出版内容不断细分的当下,同时向融合方向发展。
“融合是冰川主题图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首先是学科融合,相关图书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其次是出版形式融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图书在表现形式上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质书外,还有电子书、有声书、视频书、课程等多种形式,以及结合AR、VR等技术的互动科普体验。这种融合趋势使得科普图书在内容、形式和受众上更加丰富和多元,有助于吸引更多读者关注科学、爱上科学。”王琰这样认为。
徐世新也表示,冰川主题图书出版借助文理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媒体融合及与社会热点融合等形式,将以问题为导向,构筑打破学科壁垒的整合式科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