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新书、影像、文献三重首发

敦煌艺术传承创新再添时代华章

作者:本报记者 尹琨 文/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1

常沙娜(左二)为读者签名留念。


  3月26日,我国著名敦煌图案专家、艺术家、设计家及教育家常沙娜迎来95岁华诞。当天,她和大家一起切蛋糕庆生,为读者签名留念。她说:“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愿意做敦煌的一粒沙,随风落在洞窟前,静候下一个拾起画笔的人。愿这盏生日烛火,照亮我们共同守护的文明长河。”

  这一天,常沙娜收到3份“礼物”:《常沙娜艺术大系》第二卷“设计卷(敦煌装饰图案)”新书、《花开敦煌·常沙娜》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以及常沙娜艺术数字文献系统在京首发,这既是对常沙娜艺术成就的系统性梳理与呈现,更是为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再添时代华章。


  一本书,呈现艺术大师设计之路


  2019年,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围绕守护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敦煌文化的精神标识,整理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两代艺术大师的经典传承之作,策划出版《常沙娜艺术大系》。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常沙娜艺术大系》完整展现常沙娜80年丰硕艺术成果,分为绘画卷(敦煌、花卉)、设计卷(敦煌装饰图案、敦煌服饰图案、为新中国设计)、历史年表及书信卷共六卷本。

  当天发布的《常沙娜艺术大系》第二卷“设计卷(敦煌装饰图案)”,系统梳理了常沙娜跨越数十载的敦煌图案研究与设计实践成果,作品涵盖藻井、边饰、佛教造像服饰及建筑装饰等类别。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董事长张健为犹记得,2024年12月5日,在“敦煌守护神”常书鸿诞辰120周年之际,《常沙娜艺术大系》第一卷“绘画卷(敦煌)”于杭州发布。近百位文化界、艺术界、出版界嘉宾,以及近万名读者冒雨前来,500套新书当日售罄。

  如果说“绘画卷”展现了常沙娜扎根敦煌的艺术初心和使命,那么“设计卷”则凝聚了她将敦煌艺术融入现代生活的智慧与探索。

  1948年,常沙娜远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美术学院深造,归国后师从林徽因研习工艺美术,自此立下“以民族文化滋养中国设计”的宏愿。1956年,她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将敦煌艺术元素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开创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艺术设计之路,为新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与实践树立了典范。

  张健为期待“设计卷”的发布,能够进一步推动敦煌艺术从学术研究走向大众生活,激发更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活力,也希望《常沙娜艺术大系》能够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让中华美学的智慧在全球设计领域绽放异彩。


  一部纪录片,再现“敦煌少女”心路历程


  1943年,常沙娜随父亲常书鸿走进敦煌,“敦煌少女”用画笔让敦煌艺术走向世界。

  “我跟着我老父亲,我就再把壁画里的东西都画下来了。越画我越开心,越画越有意义……”当天,央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花开敦煌·常沙娜》先导片在现场播放。片中,常沙娜的讲述令人动容。

  “九十五载岁月,沉淀出美丽的年轮,这是时间的慷慨馈赠,也是国家百年沧桑的生动注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负责人杨继红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常先生一生执守画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艺术图景。这些作品源起于敦煌,如今已走向世界。

  纪录片《花开敦煌·常沙娜》首次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常书鸿、常沙娜两代人的敦煌故事,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向一代代敦煌艺术守护者、弘扬者的崇高致敬。据介绍,总台组建了专业庞大的拍摄团队,历经一年跟踪拍摄。《花开敦煌·常沙娜》将推出150分钟电视版和90分钟电影版,力求以极致影像,再现“敦煌少女”的心路历程。

  “敦煌艺术的滋养成为常先生无尽的创作灵感。直至今日,那些梦中的飞天、独有的中国色彩,仍在编织最美的‘年锦’,惊艳世人。”杨继红动情地说,“常沙娜之风雅,非常风雅,是国之大雅!我们的纪录片,也是对这份卓越艺术贡献的诚挚敬意与衷心感谢。”


  一个文献系统,让千年敦煌“活”在当下


  2024年,雅昌文化集团启动了艺术家数字文献系统工程。当天上线的常沙娜艺术数字文献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系统性保存敦煌艺术文脉,构建文化遗产数据库,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跨时代传播。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到,该系统由七大核心模块构成,艺术家介绍模块系统整理了常沙娜的生平大事与艺术历程;作品馆模块收录并分类展示她的代表性作品;展览馆模块收录了她参加的展览资料、取得的研究成果等;图书馆模块整合了出版物和相关研究文献;影像馆模块以视频形式展现她的艺术风采;资料馆模块整理了相关手稿、书信、研究材料等;社会荣誉、公益模块全面展示她在艺术、教育、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

  “文化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经典文化艺术不仅属于它所诞生的时代,也属于它之后的每一个时代。”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表示,雅昌将继续携手艺术家、艺术机构,用创新的科技手段赋能中华经典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项文化成果同时推出,必将在文化艺术界掀起新一轮研究热潮。”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看来,在这个传统文化面临重生的时代,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将文物锁进玻璃展柜,而是让千年之美流淌在当代人的精神血脉中。正如常先生在书中所言:“敦煌的沙会继续吹拂,但只要还有人在仰望壁画的星空,文明的火种就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