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目影院”20年放映1300余场无障碍电影

以声为媒,点亮他们的光影梦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闫昕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1


  “哪吒的火焰在燃烧,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北京联合大学的一位视障大学生在观影后激动地说。那一刻,声音成为他们与电影世界相连的桥梁。

  3月21日下午,在北京市丰台区博纳国际影城(方庄店),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近50名视障学生欣赏了《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是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简称红丹丹)“心目影院”项目举办的为盲人讲电影专场活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现场感受到,随着情节的推进,讲述员的声音时而充满激情,时而温柔细腻。当哪吒举起火尖枪,面对命运的挑战时,观众席中有人紧握拳头;当讲到殷夫人与哪吒拥抱的画面时,许多观众感动落泪。


  坚持始于一次震撼


  “心目影院”是红丹丹的无障碍电影项目之一,20年来通过声音解说的方式放映了1300余场无障碍电影,惠及观众超5万人次,志愿者参与人数接近2万。

  最初,“心目影院”仅凭几位热心志愿者和简单设备,在北京开展小范围试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2005年,“心目影院”正式挂牌运营,开始定期举办电影讲述活动。通过与志愿者团队的紧密合作,“心目影院”逐步建立了专业讲述员体系和队伍。

  记者了解到,目前“心目影院”在北京设有两个长期固定的放映点:每周六上午9时30分在西城区的保利国际影城(北京天安门店)放映;每月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周四上午在丰台区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的汇爱影院放映。而在外地,“心目影院”通常应盲协、盲校或志愿者团队的邀请,举办巡回放映活动。

  每到放映日,许多视障观众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几经辗转才能到达放映点。

  “心目影院”创始人王伟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2004年第一次尝试电影讲解的经历。那时,他的一位视障朋友从山东来北京寻求开解。王伟力邀请他一起“看”场电影,并亲自为他讲解电影。但这个朋友并不相信,通过电影讲解的方式能感受电影的魅力。“我当时很紧张,没有做足准备,讲解得很不成熟。”王伟力回忆,“但他听得全神贯注,我真的在他脸上看到了豆大的汗珠。那一刻震撼了我!他后来告诉我,‘你讲画面的时候,声音活了,就像看见了一样’。”这一幕让王伟力深深感受到,视障群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是这么高,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为他们创立一个平台的决心。 



  用声音还原画面


  “刺扎得越来越深,穿过哪吒的身体,穿过妈妈的身体,殷夫人此时的身体慢慢地幻化成紫色,一缕仙气从她的背后缓缓升起……”黑暗中,来自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的志愿者宋怡晨用声音将电影中的情感波动推向高潮。哪吒与母亲殷夫人之间的深厚亲情与痛苦纠葛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的悲伤与挣扎都通过讲述员的声音传递到观众心中,现场不少观众在这触动心弦的情节中默默流泪。

  为了确保解说的准确性和情感的传递,每位讲述员都需要在观影前进行多次准备。“我们不仅需要讲解电影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还要在恰当的时机,通过语调和节奏的变化,将电影中的情感波动传递给观众。”宋怡晨说。

  自2021年成为“心目影院”志愿者以来,宋怡晨已讲述了22场电影。在“心目影院”像她一样的电影讲述员有几百人,他们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节目中心、北京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拜耳(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腾讯公司等单位的志愿者团队。

  活动现场,许多视障观众沉浸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北京联合大学大一学生宋雨欣告诉记者:“无论是环境,还是讲述员细致的解说,再加上音响设备的巧妙安排,都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电影中的每一个情感瞬间。”她特别分享道,敖丙与哪吒之间深厚的友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令她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这些情感就像是一束光,穿透了黑暗,照亮了我心底的柔软之处。”她动情地说。

  宋雨欣的话,正是这场活动的真正意义。过去,电影对视障群体而言,是遥不可及的艺术。随着无障碍电影的日渐推广,声音成为他们触摸世界的一扇窗。

  “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它能为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滋养。”北京联合大学大二学生黄丹说,尽管她之前参与过一些线上无障碍活动,但这次线下活动带来的震撼远超她的预期。


  期望从试点到普惠


  虽然无障碍观影活动逐渐增多,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少。记者了解到,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能提供无障碍解说服务,且很少有专门为视障群体制作无障碍版本的公司。因此,如何让更多电影适应无障碍播放的需求,依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王伟力表示,“心目影院”将继续推动无障碍电影的普及,计划与电影制作公司合作,推动更多电影的无障碍版本制作,并与学校、社会组织联合,扩大活动的覆盖范围。“让视障人士享受电影带来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

  如何让更多视障人士走进电影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吴炜华建议,未来应更加注重“从专注残障群体到服务全社会”的理念,通过包容性设计,使无障碍电影成为电影行业的标准配置之一。“无障碍服务不仅关乎残障群体,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实现从‘创新试点’到‘普惠常态’的转变,需要政策支持、技术发展、社会认知提升的共同推动。”他表示,无障碍电影的未来不仅仅是让视障群体“听见”电影,更是通过科技创新、产业链整合和社会协同,让文化消费真正实现“残健共融、文化无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