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江东古桥的“李约瑟之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28
出差闽南,专程去往漳州龙海参观了江东古桥。江东古桥横跨九龙江北溪段(又称柳营江),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桥,始建于宋嘉定七年(1214年),又称江东桥、虎渡桥、通济桥。江东桥不仅与泉州的洛阳桥、晋江的安平桥、福清的龙江桥并称为古代福建四大石桥,还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构件的石梁桥。清代著名沿革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1692年)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中称:“江南石桥,虎渡第一。”2001年6月,江东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自初唐陈政、陈元光父子开漳,至宋代,柳营江一带已经成为泉州、漳州间的交通要道。因其地势险要,又被称为“三省通衢”“八闽重镇”,为开漳史上一处极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地。柳营江上游两岸丘陵峡谷,山脉连绵,峻山夹峙,作为通津渡口的江东桥一段更是险峻无比。对此,《龙海风物志》记载:江东河“两岸峻山对峙,万壑并趋,江宽流急,波涛汹涌,驾舟渡江,进寸退尺,令人眩目怵心”。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郡守赵逖伯有感于当地泅渡之险,遂在这里连艘建造浮桥,开此处造桥历史的先声。但浮桥“摇荡掀簸,过者凛容”,且经风雨摧损,疲于屡易。宋嘉定七年(1214年),漳州郡守庄夏在此垒石为墩,建造木桥,但因水深流急,垒下的巨石都被江水冲得无影无踪,屡次砌墩都是无功而返。
有一天,忽见一只猛虎负子渡江,泅过一段激流,觅得浅滩栖息片刻,又泅又息,终于游过江去。建筑桥墩的工匠见后甚是惊奇,立即到江上猛虎栖息的地方进行勘探,发现每处水下都有坚固石阜,于是沿着猛虎过江的路线,测定桥墩位置后,抛石垒砌,历时3年有余,建起一座座桥墩,终于建成了一座木梁桥。此桥当时名“通济桥”,因“有虎负子渡江”始得建桥,故又称“虎渡桥”。
宋朝嘉熙元年(1237年),虎渡桥木桥毁于火灾,漳州郡守李韶倡议改建梁式石桥,并捐私钱50万,官府亦拨出部分建桥银两,更有廷睿和尚师徒四处募化以济之,历时3年又一个月,造成石桥。彼时,该石桥甚是壮观,据《龙溪县志》记载:“其长三千尺,址高百尺,酾水(桥孔)一十五道,梁跨于址者五十有八,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东西结亭以憩往来者。”此后,虎渡桥稳定百数十年,成为来往九龙江两岸的交通要塞。郡守黄朴作《虎渡桥记》以记之:“漳之北溪,源发临汀,循两山而东,众流赴之,汇于虎渡,南入于海。渡当溪海之交,飘风时至,篙师难之。”
江东桥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它的石梁,其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200余吨。800多年的宋人,到底在何处采石,又用什么办法、什么工具将石梁运至江边,并架上桥墩?
对此,近现代的许多学者进行过考证。他们发现,江东桥下游为出海口,地势较为平坦,没有大型石山可供开采,江东桥东西两侧虽然有石可采,但石质较差,不可作为石梁用。九龙江北溪过东溪溪口上游数十公里沿岸基本为小丘陵,零星分布的花岗岩石质与江东桥所用的石材明显不同,更不具备大型开采的条件。只有江东桥上游约4公里处的北溪支流东溪畔,有多处疑似古代采石场遗址,江东桥的石梁疑为此处开采。但石梁开采后又怎样运至江东一带并放到桥墩上呢?由于没有江东桥修建的文字记录,对于重达200余吨的石梁是怎样运来又如何架上桥墩,至今还是一个谜。
对此,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中说:“江东桥对我国(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桥梁文化研究具有举世瞩目的价值;我国(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著名历史学家罗哲文也在其《中国古代建筑》中说:“虎渡桥重达二百吨的石梁,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
20世纪30年代,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曾经来到江东,后来,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对江东古桥推崇备至:“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和国外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可同它相比的。”也因此,在科学技术史上,对于江东桥是如何建成的,留下了有意思的“李约瑟之问”。
从始建石桥至今800多年来,因自然损毁、地质灾害和人为破坏,江东桥损毁有近20次之多,但勤劳智慧的闽南人民不畏艰辛,屡坏屡修,历尽苦难与辉煌。
800多年来,江东桥见证了许多重大事件,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明永历六年(1652年)一月,郑成功率领明军占领江东桥,截取要路,阻止清兵追击。在江东桥一带郑成功三战三捷,军声大振,史称江东桥大捷,这是郑成功率领南明军队抵抗清朝军队中取得胜利的一场战斗。至今,江东桥附近仍留下多处当年郑成功抗击清兵的遗址。1938年厦门沦陷后,江东桥被炸断以阻止日军进犯漳州。抗战胜利后,当地政府在损坏部分架接木便桥,以维持正常的行车。1949年底,国民党军从大陆溃退时,又将江东桥木便桥烧毁,江东桥再遭中断。为了方便两岸人民的交通往来,几个月后的1950年初,新生的人民政府再次修架了江东桥木便桥。自此以后,江东古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交通功能,九龙江两岸再也没有阻隔。直至1996年国道324线江东大桥通车,江东古桥才不作为交通要地。
800多年过去,江东桥的建筑者的名字已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不为世人所知,关于江东桥的“李约瑟之问”也至今没有答案。但这些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代匠人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智慧令人震撼,并一直激励着后人。我站在九龙江南岸的桥头望去,简单地从颜色上对比,即可判断岁月的痕迹,一眼认出哪些是古老的石梁,哪些是后来的钢筋混凝土梁。江东古桥原有的15座老桥墩,只留下桥西端的4座旧式桥墩和大石梁,其余11座则利用旧基础,建成了石台墩。4条横跨江面的石梁依然清晰可辨,其中最大的一条石梁,目测长20米有余,宽、厚近2米。漳州市博物馆的专家告诉我们,这就是那条重达200余吨的石梁。除了叹为观止的石梁,还发现,古桥的桥墩是舰首形的,这样的造型大大减缓了水流的冲击力。而且桥墩上的大石条纵横交错,相互垒加、咬合和支撑,也使其更加牢靠、稳固。这样的设计,充分彰显了古人的智慧。
站在冬日暖阳下的九龙江边,江水在微风吹拂下泛起阵阵波澜。被改造成钢筋混凝土公路桥的江东古桥,和国道324线上的江东大桥,以及新建的厦漳高速公路上的长州北溪特大桥,自上而下,并排而立,气势恢宏,似过江蛟龙,又似天上彩虹!一艘不知是打鱼还是运送货物的小船从下游特大桥处疾驰而来,穿桥而过,溅起一路水花,也惊起正在水面上觅食的数十只白鹭,它们鸣叫着飞向远处岸边的一棵树上。
闽南地区自古就是白鹭的重要栖息地,甚至离漳州不远的厦门还有鹭岛的别称。我将目光从远处高雅的白鹭身上移到眼前古老的江东桥,想象着它最初的、最美的容貌。如今的江东桥是寂静的,又是刚毅的!江东桥的每一块基石,都浸透着不屈的灵魂和无穷的力量!白鹭是吉祥幸福、奋发进取的象征,800多年来,江东古桥不同样承载着闽南人民的吉祥幸福,象征着闽南人民的奋发进取吗?古老的江东桥,不仅是漳州城市里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如同一排诗行,点缀着800年历史文明的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