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话《北上》,荧屏与书页的文化回响

作者:本报记者 李美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21

  3月16日,“大运河畔话《北上》”主题活动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 主办方 供图


  3月16日,“大运河畔话《北上》”主题活动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北上》原著作者徐则臣、电视剧总导演姚晓峰、电视剧演员涂凌等齐聚一堂,就读者与观众关心的话题,共同探讨这部作品从文学到影视的华丽转身,以及影视改编对图书销售的“反哺”。


  影视语言还原运河风貌


  电视剧《北上》近期在CCTV-1黄金档、江苏卫视、爱奇艺等平台热播。该剧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讲述了几代人的命运纠葛,生动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剧集热度攀升,观众对原著小说的兴趣被极大激发。在电视剧热播期间,该书线上销量大幅增长,线下书店更是频频出现缺货补货的情况。许多观众表示,追剧后被故事所打动,想要通过阅读原著来更深入地感受作品魅力。

  原著《北上》系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书中,徐则臣以杰出的叙事技艺描绘了关于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在百余年沧桑巨变中的演变。他在本次活动上表示,自己选择运河作为创作母题,源于两重动因:对运河文明的深入理解,以及与水共生的深切情谊。

  姚晓峰透露,为了拍摄这部剧,主创团队对运河沿岸进行了实地采风,从无锡到杭州,用脚步丈量运河,深入了解依河而生的人的生活状态,力求在影视呈现中还原运河的真实风貌。

  姚晓峰分享了文学作品到影视改编的艺术转化契机、过程与挑战,以及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展现运河的壮美与历史厚重感。他以掌镜者的视角道出创作感悟:“当我近距离见到运河时,我才感到了这种震撼,当用脚步去丈量的时候,我也真正理解了水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北上》的剧中刻意强化了水的视听符号——这种因“水”结缘的创作默契,本身就是对运河文化最好的注解。


  原著走进更多读者视野


  对作品的精心雕琢,让观众渴望从原著中探寻更多故事细节与情感内涵的欲望更加强烈。影视改编的热度成功传导至图书领域,使《北上》原著走进更多读者视野,实现了影视与图书的良性互动。

  参加活动的佟女士最近一头“扎”进了电视剧《北上》中,“剧里那些场景和人物,就像长在我心上,赶都赶不走。每次看到花街的场景,我就忍不住琢磨,原著里的花街究竟啥样?剧里运河的场景也特别吸引人,船只往来,河边生活充满生机。在小说里,作者是怎么描写运河的,又是怎样展现运河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带着这些好奇,佟女士买了《北上》这本书。

  “我太渴望从书里探寻那些藏在影视细节背后的故事,去感受文字独特的魅力,看看原著是如何构建出这个让我如此着迷的世界的。”佟女士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

  电视剧《北上》凭借精彩剧情、演员出色的表演以及多平台播出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原著的潜在读者。徐则臣提到,电视剧播出后,收到了许多来自不同领域读者的反馈,他们因电视剧而走进小说世界。

  活动主持人泛泛说,《北上》从纸上文字到荧屏故事的转变,不仅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魅力与精神,也为读者和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感动,那就是无论来自何方,都能在《北上》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