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写给大众的文化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4
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与书写,从梁启超倡导并予以实践开始,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一是学科体系愈来愈成熟,二是出现了一些中国文化史的专著。然而遗憾的是,功在研究却普及不足。
中国文化不是象牙塔,它是中国人的根脉。正是回应时代的呼唤,也是配合读者的需要,这本《中国文化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与渴望全方位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大众读者见面了。
权威的作者决定了内容的权威性。该书作者冯天瑜青年时期即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一场“文化热”也潮起东方。北京大学的张岱年率先竖起文化研究的大旗,冯天瑜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学科创建,以一部《中华文化史》奠定了中国文化史的学科体系。更可贵的是他居书斋而不拘于书斋,是一个经师与人师相结合的大先生。
冯天瑜秉承“修身以淑世”的精神,关怀当世、家国、大众,要让学问为人民服务。前几年,冯天瑜曾与我们一起,五年磨一剑,打造出学术普及著作《中华文明五千年》。该书入选2022年“中国好书”、获第18届文津图书奖。按照策划它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本《中国文化简史》则是第二部。冯天瑜与合作近40年之久的中国文化学者周积明,很早就在写作这本书,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2022年冯天瑜去世前,关心的还是《中国文化简史》的出版,直到他基本不与外界联系、住在病房的那几天,还破例与我们通话,叮嘱这本书写作的事宜。可以想见,写一部《中国文化简史》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斯人虽逝,其事永存。在冯天瑜去世两周年之际,这部虽经数年却焕然一新的《中国文化简史》,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中国文化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一代代中国文化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渐入佳境。《中国文化简史》立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精神,采用专门史的体例,考察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合成的大系统下中国文化的历史,昭示何以中国、何以文化、何以传统、何以人生的深层机制,揭示中国一万年文化的特质,展现中国一万年文化的灿烂。处处积淀着文化的厚重,时时闪现出思想的火花,学术内涵犹如骨架,整本书则涌动着情怀,让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照亮现实人生,并且印证了“中国一万年文化史”的论断。
《中国文化简史》全面吸收当今中国文化研究的成果,是一本集大成之作,也自成一家之言。该书重在从总体上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门类,既可以从宏观上有整体理解,也可以进入中国文化的化境之中。作者以学术研究为依托,注重通俗易懂,并且图文并茂,让读者触摸到一种形象的质感,真正感受到在母体文化中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人是文化中的人,只有知悉文化才懂得思维与行动,也才能去掉焦虑找到自信。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它是人类文明的丰碑,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这也就是这本《中国文化简史》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