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国际出版版权合作将有哪些变化

作者:本报记者 章红雨 李美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3

  随着ChatGPT、DeepSeek等新一轮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始终致力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中国出版人不断进行着思考与探索。近日,以“新使命、新挑战、新格局”为主题的2025新闻出版单位国际出版合作工作交流会暨国际部、版权部、总编室主任工作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

  来自中信出版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外文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等出版机构的260余位从业者汇聚一堂,就国际出版合作的前沿趋势、中华典籍海外传播以及多元文化交流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国出版业应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给版权领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书为媒进一步加速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

  AI引领国际版权贸易深度变革

  当下国际出版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正在全方位重塑内容生产与传播流程。

  中信出版集团首席专家乔卫兵认为,曾经以版权贸易为核心的传统内容交易模式,正逐渐被技术驱动的生态共建体系所取代。在技术支撑方面,深度学习的语义分析系统、AI挖掘平台、多模态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区块链版权追踪系统,共同构建起全新的大数据底层架构。这些技术的革新极大地拓展了信息捕获的范围与深度,不仅能够实现更为精准的学术热点预测,还推动了多模态内容形式的广泛应用,同时提升了版权管理的水平。

  内容生产也从人工主导加速向人机协同转变,ChatGPT、增强现实、量子计算等技术的融入,显著提升了内容生产的效率、质量与创新性,为出版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乔卫兵强调,未来国际出版业的智能化转型,需要从单纯追求效率转向实现生态共生,通过系统性变革,在技术赋能与文化多样性保护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构建公平、透明、多元和包容的全球知识共同体。

  在教育出版领域,出版机构应立足自身优势,服务国际市场需求。高等教育出版社以教育为核心,在做好教材、学术出版的基础上,适度拓展主题类、少儿类等版权业务。高教社海外合作部主任孙云鹏认为,虽然教育出版社在数字化产品上具备一定基础,但在营销模式上与欧美成熟数字化业态存在差距,需借鉴后者在高校教学产品、数字化平台与资源运用及经济效益转化方面的经验,借助人工智能、现有大模型平台和数据语料库,加速中国出版走出去及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

  具体而言,如何让中国方案成为世界选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对此,国家开放大学出版传媒集团总编室发展规划部主任黄秀明强调,出版社要重视少儿出版经典IP本土化重构、抢占远程教育学术出版话语权、破解职业教育“中文+技能”融合难题,以及开展适老化出版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并通过数字化赋能构建“出版+”生态,实现版权产业协同发展。

  探索多元版权合作方式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外文出版社副社长贾秋雅认为,丰富多彩的中国图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发挥其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人文交流互鉴、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作用,是出版业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的方向。在贾秋雅看来,出版机构应发挥协同协作力量优势,共同探索更多版权合作方式,搭建并完善协作机制平台,以书为窗口展示中国形象,助力中国出版出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建社40年来,储备了大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风采、宣传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外向型原创产品。据该社总编室主任许雯介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高度重视版权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目前建有以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汉籍图书馆等数字化产品及平台等出版知识服务产品线,同时还开发出文旅服务平台,旨在开展出版、版权与研学、文创、博物馆等的融合,实现多样态产品的综合开发。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美分社在美运营14年以来,已构建出本土化产品线和营销网络,产品销量逐年递增。至2024年底,北美分社的产品进入全美45个州1525所学校,成功进入美国国民教育体系。

  据北语社北美分社运营总监袁世奇在经验分享中介绍,该社实施“走遍美国市场推广计划”,市场团队足迹遍布全美,走访大中小学2000余所,参加全美书展、研讨会、培训会与各个州的教学研讨会、培训会;新媒体营销社群23个,群内教师3000余人;新媒体平台教师粉丝9000余人;邮件系统覆盖率70%以上,打通了北美大中小学、书店、馆配、网络。此外,该社以书为依托开展多元化国际教育项目,如组织学生来华游学、开展中文教师赴美教学计划、举办演讲坛培训、与故宫合作进入美国中小学体系、建立HSK考点、推广非遗等,有力地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

  近年来,我国的美术类图书版权合作渐成规模。据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远介绍,人美社的艺术普及类板块的图书,如《极简中国服装史》《极简中国工艺美术史》等版权成功输出阿拉伯文、日文、英文、德文、白俄罗斯文、拉脱维亚文、阿塞拜疆文等多个语种。《最美中国画100》《这才是艺术》《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等也输出意大利文、阿拉伯文、俄文、日文等语种。在学术方面,由《从孩儿诗到百子图》《两宋茶事》《唐宋家具寻微》等图书组成的“棔柿楼集”系列成功输出繁体中文版权,让华人读者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特别是我国著名美术史家王逊撰写的专著——《中国美术史》成功输出俄文版权,不仅增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也展示出中国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特色,还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构建国际版权产业链条

  承载着深厚中华文化的中华典籍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在海外珍稀文献古籍出版传播方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与哈佛燕京图书馆开展了长达20年的深度合作,对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中文古籍、民族文献等馆藏进行了系统整理出版及数字化工作,规模超过千册,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海外古籍文献出版整理的哈佛燕京图书馆模式。

  对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编辑汤文辉表示,集团通过与更多国际机构的合作,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海外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交流,还进一步强化了汉学家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AI背景下,古籍整理与出版人如何与国际同行对话?汤文辉认为,出版社应积极打造数字出版平台,为全球相关领域提供高质量的中华古籍文献知识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版权产业结构、构建国际版权产业链条,进而实现版权产业发展与传播能力建设的协同共进。

  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国际业务部主任王璐的经验是:优先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合作,通过头部效应带动其他产品的版权输出;也要和那些小而精、学科特色突出的专业出版商加强合作,这有助于为本社专业类图书找到合适的对外出版、发行渠道。

  此外,王璐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比如利用系列化图书产品和重大出版工程带动版权输出、积极通过国际书展宣传产品与品牌,在她看来,这些也是结识新伙伴、达成更多合作机会的途径。

  相比内地出版社,地处广西的接力出版社有更多机会与东盟各国进行版权合作。近年来,接力出版社与马来西亚、泰国等出版机构合作,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当地读者的图书。接力出版社国际合作部主任董秋香认为,出版社要将原创图书推向海外市场,就需了解所在国读者需求,比如寻找所在国画家参与童书绘本创作等,有助于拓展版权合作空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会出版人普遍感受是,AI的出现使国际出版和版权体系建设快速发展。各出版单位在走出去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出版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广泛传播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