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伴,与自然为友

作者:本报记者 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07

  不经意间发现,春天已到家门口。是啊,久坐于电脑前的我们多久没有听听鸟鸣,没有欣赏花开,没有心无旁骛地在自然中走一走。本期《读周刊》以博物类图书为主题,让我们与书为伴走进春天,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观察一片叶的萌发,一只虫的旅程,静静感受万物的颜色和气味。

  发现春日趣味

  即使没有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白天一天天地更长,散在窗前的一缕缕阳光都在提醒我们,踏春该提上日程了。如果暂离钢筋水泥的城市到目前还只是个念头,如果还没想好以什么方式拥抱这个春天,那么《四季野趣:拥抱自然的110件小事》(译林出版社)中一定有你想要的答案。

  试着做一个喂鸟器,来一场春季寻宝游戏……书中都是将自然和创造巧妙结合的详细教程,“将在外面发现的宝贝——树枝、叶子和花朵结合起来,做一只绚丽的春日花环,提醒我们这个不可思议的季节会带来什么,它会如何瞬间让我们变得开心”,书中将如何制作一只春日花环的过程徐徐道来,也道出了一件小而美的事情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书中说放风筝是“一项很好的情绪提升活动,也是将自然与体育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对啊,春天总要放一回风筝吧,正中下怀。还有鸟类观察,书中没有像科普类图书那样讲授鸟儿们的外貌和习性,只是告诉我们“观鸟不是一门神秘的艺术”。是啊,要想给这个春天一个大大的拥抱,可不就是要从身边这些小事开始嘛!这本书给了想做点什么,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的人提醒,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不妨从自然世界中寻找心灵的依靠与慰藉。

  《四季野趣》中,无论是简明的笔法,还是精美的插画,都让读者感觉无比用心。该书用平凡的、身边的,甚至被我们遗忘的一件件小事保持与大自然的联系,以一种不露痕迹的方式轻抚我们的心灵。春季赏花、种菜,夏季露营、赶海,秋季打太极,冬季观星……书中满是温暖而体贴的疗愈清单,把读者带到户外,发现自然的美妙,帮助我

  们重建与四季的深厚联系,缓解生活压力所带来的疲惫、焦虑。同时,这部作品散发着博物类图书特有的人

  文情怀,引导读者专注当下,在对身边万物的持续了解和接触中,真正关切自然、融入自然。

  在自然界中“交朋友”

  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问,体现了人与自然互动中多方面的智慧,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见识,还可以陶冶情操,涵养人文精神。春暖花开,花鸟鱼虫也喧闹起来,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观察鸟儿可能是我们同自然保持联系的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无论是荒凉的不毛之地,还是城市的小区,任何一种栖息地都能找到鸟类的身影。无论你在哪里,可爱的鸟儿随时都可能出现在周围。我们禁不住好奇,树枝上是谁在鸣叫,又是哪些鸟类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一本观鸟入门类的自然笔记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怎样观察一只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是一本行动指南,带领读者从零基础开启观鸟之旅。作者身兼博物学家和自然插画家双重身份,用标志性的自然笔记插画展示了识别鸟类的关键线索。作者笔下的300多张彩铅画,将每一种鸟类的特征、习性和喜欢的环境清晰地描绘出来,看似潦草的线条却给了鸟类“小白”们最精准的信息,手把手告诉读者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何记录。正如书中所说:“其实观鸟比你想象的简单,只需忙碌的间隙抬头眺望,寻找鸟的踪迹。”

  一本好的博物类图书,不会满足于停留在知识输出的层面,更希望打开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然和生活。给含羞草打了麻醉剂再触碰它,叶片不会再收起,植物的根就相当于大脑,用来收集处理各种信息,植物还能互相交流,并以复杂的方式移动……在《植物会思考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中,我们发现植物不仅能感知,会思考,还有个性。这本书从全新视角看植物,改变了我们看待周边植物的方式。

  从博物角度读诗词

  中国古诗词中深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孩子们在阅读中可以了解古代的饮食、礼仪、建筑等文化,慢慢品味其中蕴含的美学底蕴,逐步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170余阕宋词佳句、170余幅古画名作、340余个科普知识,《宋词博物课:手绘图鉴版》(中国经济出版社)不只是一套宋词图文集,更是一套有关宋词的博物百科,让科学与宋词“相遇”,打破科学与文学的边界。

  从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到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孩子们在63位词人的带领下,感受西湖的烟雨、钱塘的春色,在体会万物生生不息的同时,探索流传千古的词句背后隐藏的自然奥秘。《宋词博物课》分为《植物卷》《动物卷》《山川风物卷》,选取宋词中的芳草、秀木、飞鸟、走兽及河流、古城等,介绍宋词中出现的数百种动植物,让孩子体会宋词中的自然之美、意境之美。整套书选取名家画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宋词,并且增加了多学科交叉的课外内容,帮助孩子建立系统的知识图谱。

  作为一套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词知识科普书,《古诗词里的博物课》(新世纪出版社)围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以及长江沿线的三峡、洞庭湖、黄鹤楼、赤壁、庐山等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和多幅同主题息息相关的古代名画,从博物视角深度剖析藏在古诗词和古画中的知识,涉及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文人典故、天文地理等。此外,书中还有原创手绘古典画、知识性插图。经典诗词和充满烟火气的民俗交织,作品用一种全新的知识体系为小读者去解读古诗词。

  感受生命勃发之美

  大自然是一本大书,值得一生阅读。“自然笔记”系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藏着许多关于春天的惊喜:“像蝴蝶一样飞,那是春天特有的感觉”,小读者跟着金波在《昆虫印象》里寻找“初春的第一只蝴蝶”,在滕毓旭《春夏秋冬都是画》的笔下,发现“一朵朵黄灿灿的迎春花,在山野上‘嘀 嘀哒哒’吹了起来”,在大理的“朝花节”,见识马缨花、含笑花、牛眼菊、马蹄莲和茶花,听竹林里爆笋的声音,看涨满春水的池塘里鱼来鱼往……这套由美文美绘组成的彩色图文书,是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主编的叙写自然万物的系列散文。

  丛书分两辑,共16册,汇集了10多位作家,他们用善于观察的眼睛、灵动诗意的笔触,将大自然的千声万籁呈现给读者。该书从东北的林海雪原到台湾的竹园水田、从花鸟鱼虫到野兽家宠,打开了大自然的多彩长卷。作家的文笔各具特色,有的清新纯净、有的亲切平易,读来令人目不暇接又心驰神往。翻开这套书,读者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四时之美,也可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吸引大家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生命,感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与乐。例如,在《昆虫印象》中,金波写了他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油葫芦、蝉等微小的鸣虫、书虫、米虫等小虫的点滴趣事。作品以质朴、简洁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和鲜活的细节,来状写那些小虫各异的体貌和“性格特征”,且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微小生命的细致关爱,字里行间激荡着浓郁的诗情诗意。阅读这套丛书,小读者可以理解什么是环境渲染,什么是拟人比喻。书中的小技巧也可以引导孩子学着观察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他们从自然中发现美好、发现趣味,感受生命的力量。

  自然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品格的重要方式,日记体散文随笔集可以让他们与作者一起沉浸式探索广袤的自然。《春天,长白山万物苏醒时》(天天出版社)是专为青少年打造的日记体自然散文随笔集。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长白山的原始森林,那里有目前世界上保存完整、极具代表性的温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在这座“物种基因库”中,读者可能“遇到”性格活泼的小榛鸡,孤傲冷酷的山猫,歌声嘹亮的山雀。除了动物,珍稀树木和其他植物也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树木下藏着的菌类更是形状万千。同时,全书透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反思,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唤起人们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