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歙县,顶流IP“鱼灯”带火小城,民间文艺作品的版权转化价值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大鱼神灯舞出最中国的浪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4
本报记者采访瞻淇鱼灯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观海(扫码观看精彩视频) 本报见习记者 高戈 摄
2月10日傍晚6时25分,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当夜幕低垂、灯笼亮起,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6条头顶“王”字的瞻淇红鱼灯从村里的祠堂鱼贯而出,游走、翻滚在主街,与道路两旁的观众嬉戏、互动,刹那间,欢呼声、呐喊声点亮了瞻淇村夜晚的天空。
这样的场景,今年春节期间在瞻淇村持续上演。北岸镇镇长赵军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游客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从正月初二开始,来瞻淇村看鱼灯的人流一拨接一拨,我们镇里全员上岗做好人员、车辆引导,老百姓自发煮面、煮鸡蛋,生意好得乐开了花。”
在首个“非遗版”春节,歙县鱼灯就这样华丽丽地火爆“出圈”。
扎鱼灯忙得“顾不上吃饭”
位于安徽省南部的歙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古徽州府的治所,歙县境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和古建筑,是徽州文化的独特代表,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数量之多、构造之精,被誉为“古代建筑三绝”。
而歙县北岸镇的瞻淇村,有着千年建村史。瞻淇鱼灯更是自宋代起,延续了800多年。每年春节,瞻淇村的重头戏之一便是嬉鱼灯巡游。
瞻淇鱼灯分为红鱼和青鱼两种,红鱼代表红红火火、喜庆祥和,青鱼代表青青吉吉、春回大地。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红鱼陪伴大家过大年;而从正月十五至正月十八,青鱼登场,与村民一起迎春天。
在瞻淇村鱼灯传习工坊,74岁的瞻淇鱼灯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观海在回答记者提问的同时,手里的画笔一刻都没有停下来。“今年太忙了,游客太多了,都顾不上吃饭。我每天要忙11个小时,鱼灯还是供不应求。”汪观海在瞻淇村做鱼灯做了几十年,他从未见过这种“阵仗”。
街巷两旁墙上的黑板报上,下半部分的粉笔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赵军不好意思地说:“墙上字都被挤在巷子里的人蹭掉了。”
鱼灯队里负责打鼓的78岁老人张永名每天雷打不动等着鱼灯巡演前来打鼓。连续10多天的打鼓,两条胳膊都已经酸疼。但是看到村里一下来了这么多人,老人非常开心。遇到前来采访的记者,他甚至从兜里掏出了写在纸上酝酿了很久的心里话。
多款文创产品“卖断货”
歙县作为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集中展示区、重要承载地,民间文艺版权资源丰富、内容多样,徽州民俗、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雕刻、徽派园林等在全国独树一帜。歙砚、徽墨、鱼灯、剪纸以及竹、木、砖、石“四雕”,还有徽菜、徽剧、徽派盆景等,都显示了“文化之邦”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黄山市及歙县深挖民间文艺版权资源,积极推进相关保护与促进工作。2022年,黄山市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2024年,歙县成为安徽省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
当地人说,歙县有“三条鱼”,一条是瞻淇村的“鱼”,一条是距离瞻淇约35公里汪满田村的“鱼”,都有数百年的嬉鱼灯传承历史。还有一条是县城东南渔梁村的“鱼”,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展现出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蕴。
歙县的鱼灯火了,与鱼灯相关的文创产品库存也“告急”,鱼灯相关的周边纷纷挂出“售罄”的字样。
位于歙县古城里的大鱼神灯馆,春节期间往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神灯馆的墙上挂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多个手工制作鱼灯。鱼灯冰箱贴、鱼灯零钱杯、鱼灯眼罩、鱼灯行李牌等多款鱼灯文创被抢购。多个文创产品格子里只剩下商品标牌,实物已被一扫而空。
歙县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文创销售部主任吴飞告诉记者,为了满足春节期间的旅游购物需求,公司提前准备了其他节假日3倍的存货,没想到还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在神灯馆,除了琳琅满目的鱼灯文创产品,还有一种物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展示柜最边上厚厚的一沓“作品登记证书”。最上面一张写着“福小鲤;美术作品;登记日期:2024年7月22日”。
同样的场景,在吴笑梅剪纸工作体验馆和宗意砚雕馆里再次出现。
徽州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笑梅从2019年开始,把自己所有的作品都进行了作品登记,至今已登记600多项。作为歙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吴笑梅也在不断地向身边人普及版权保护对于民间文艺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大家积极进行作品登记,维护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2023年,吴笑梅剪纸工作体验馆挂牌,成为黄山市首批徽州民间文艺版权服务站。
经常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歙砚非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叶宗意,也从这张小小的作品登记证书中获得了安全感。得益于不断创新的产品较受市场欢迎,宗意砚雕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发展。
版权价值转化“钱景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参与。
在瞻淇村鱼灯队巡游时,队伍最打头敲着锣,身穿黑色大衣的“90后”汪念格外“特别”。他的父亲汪近午是瞻淇鱼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唯一一位瞻淇鱼灯市级传承人。汪念不仅参与鱼灯表演,在鱼灯制作上也有自己的个性,保留延续古老元素的同时增加自己的创新思维,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喜好。“我从小耳濡目染,对鱼灯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身边很多朋友也都非常喜欢鱼灯文化。”作为年轻一辈,汪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播鱼灯文化。
观演人群中,穿着汉服、手拿小鱼灯的“00后”小宋从浙江温州慕名而来,她和朋友在瞻淇拍摄了不少好看的照片。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倪嘉舟与几个小伙伴带着专业设备,在村里选择合适的场景拍摄,他们甚至把前一天拍的照片冲洗出来逐个送给了村民当礼物。年轻人正以他们的方式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瞻淇鱼灯队队长郑冬蛟告诉记者,目前瞻淇村已形成一支约50人的嬉鱼灯队伍,其中“80后”“90后”占三分之一,“00后”的年轻人放假期间也会参与进来。鱼灯队经常赴上海、苏州、杭州、温州等地进行商演,为村里带来不错的经济收入。瞻淇村依托鱼灯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售卖鱼灯工艺品,村民收入逐年增加。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
据歙县文旅部门统计,今年春节假期,歙县接待游客1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87亿元。相关视频平台上“遇见千年鱼灯”话题播放量突破2.7亿次,带动瞻淇村游客量飙涨457%;短视频投稿量同比激增168%,带动歙县吃喝游玩订单量同比增长458%。
热门手游《问道》专门定制拍摄的8米长大红鱼灯静静地停在村里,吸引游客打卡拍照。
“鱼灯是歙县的宝贝。”歙县县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和版权管理室主任陈怡介绍,在县里的推动下,瞻淇村的红鱼、青鱼以及汪满田鱼都以村集体的名义进行了作品登记,目前正陆续对嬉鱼舞以及相关的音乐作品等进行作品登记。
保护不是最终目的,利用转化才能实现产业发展长青。安徽省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处长赫英欣介绍,2024年,歙县鱼灯入选安徽省委宣传部、省版权局、省文旅厅、省文联组织开展的首批安徽省优秀版权作品产业转化重点项目。
像鱼灯一样,民间文艺作品的版权转化价值正在被更多人看见。去年底,安徽乡信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入驻瞻淇村,为鱼灯文化交流传播、鱼灯文创开发、乡村演艺、研学制作、休闲旅游等提供专业策划、运作、保障。“90后”小伙儿江明说,今年春节期间,他们推出了红红火火的锦鲤瞻淇手机壳和红包,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未来,他和小伙伴们将会在这里深扎下去,为传播鱼灯文化、推动当地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我们要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看见、了解,进而转化为产业价值,造福当地百姓。”歙县文旅局副局长王晓鹃说,鱼灯目前是歙县顶流的IP,县里未来将着力创新新产品,争取把更多“流量”变为“留量”。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大鱼神灯在这个春节以独特的姿态点亮了徽州城,讲述着春天里最中国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