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再添实践样本,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成立荔枝新闻中心

旗舰平台牵引新闻板块整体重塑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3


  2月10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宣布成立荔枝新闻中心,集全台之力,将荔枝新闻打造成深耕江苏、面向全国的“航母级”传播平台、全国头部新闻平台。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荔枝新闻中心由网络传播部与原融媒体新闻中心组建而成,构建“核心团队和核心平台充分融合、一体运行、高效集约、面向互联网”的新型组织架构,下设融合采制部、音频节目部、平台运营部、政务服务部、融合管理部五大部门,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锻造深融优势,释放一体效能。


  打造权责统一的垂类IP


  “胸怀大目标,注重大融合,深化大协同,发挥大效益。”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台长葛莱对改革提出四个“大”的要求。

  胸怀大目标,就是力争将荔枝新闻打造成深耕江苏、面向全国的“航母级”传播平台,不断扩大总台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注重大融合,通过流程再造和要素重组,推动平台实现深度融合,做到各平台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物理性整合转化为化学性反应。深化大协同,发挥工作委员会统筹作用,强化内外部协同,确保工作衔接,推动荔枝新闻平台建设。发挥大效益,结合“新闻+政务服务商务”优势,紧密联系社会和基层,平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带动人才、精品、经营和平台发展。

  改革后,江苏广电总台希望中心每个部门都能更直接对接服务荔枝新闻客户端,都能运营和代表荔枝新闻的重点频道,都能在荔枝新闻上找到自己的定位、责任和目标,实现责权利深度捆绑。

  在机制扶持方面,荔枝新闻中心将集中推出一批权责统一的垂类IP,采用工作室制、项目制、揭榜挂帅制等运行机制,激发有能力、有想法、有闯劲的骨干投身创新创优工作,让中心运作更扁平、更精准、更高效、更聚焦,让大流量、正能量和高质量真正成为共同的自觉追求。


  并非从零开始,也非平地建楼


  江苏广电总台此次变革有着坚实的前期成果,并非从零开始,也非平地建楼,而是在媒体融合走过10年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的一次主动应变求变之举。据悉,荔枝新闻是全国省级广电媒体中最早推出的新闻客户端之一,下载量5000多万,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集各方之力做强荔枝新闻,并以荔枝新闻这一旗舰平台为牵引,带动总台新闻板块整体性重塑,全面探索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全面加强新闻采编播能力建设、原创内容生产、平台运营和AI技术赋能,全面提升新闻全网传播力、影响力和未来竞争力,是此次变革的战略性所向和系统性所在。

  为何求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伟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顶层设计上进行变革,组建荔枝新闻中心带动新闻板块整体性重塑,是江苏广电总台探索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实践路径的积极举措。

  荔枝新闻中心将按照“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以垂类深耕拓宽发展领域、以主责主业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的理念,深度整合全台新闻资源,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肖伟光认为:“只有推动系统性变革,紧密跟踪技术浪潮,加快适应新技术新应用,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流媒体才能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才能赶上潮流进而引领潮流。”


  系统性变革实现协同效应


  江苏广电总台成立荔枝新闻中心,以及春节假期后澎湃新闻发布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都是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一框架下进行的。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晓科分析,首先从局部创新到顶层重构,早期探索以“中央厨房”、移动端建设等单点突破为主,2024年后转向全链条重构。江苏广电总台成立荔枝新闻中心,由台长直接统筹,澎湃新闻通过“三端合一”实现组织架构与考评体系深度调整,体现体制机制的系统性突破。其次是技术驱动传播生态重塑,行业经历了“移动优先”到“AI+”的迭代,推动主流媒体构建智能媒体新范式。再次是传播体系立体化升级,形成“主题—内容—机制”三维融合体系,荔枝新闻通过“荔直播”实现电视与网络同源直播,展现全媒体传播矩阵的协同效应。

  关于未来面临的核心挑战,郭晓科认为当下深度融合的结构性矛盾,仍存在“通而不融”的痼疾,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于技术发展。此外,内容生产与传播效能失衡,优质内容触达率不足,凸显“旧逻辑沿用”的转型阵痛,而可持续发展能力待提升。“未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通过‘智能媒体引领+人才体系重构+评价标准创新’实现深层变革,江苏广电总台的这次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

  对于其未来发展,肖伟光也提出了建议:要主动求变应变,踏出第一步,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调试,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主流媒体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实现“干中学、学中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