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四力”,让电视新闻更具生命力

作者:宋一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新媒体凭借其迅速、便捷、互动性强等优势,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压力。近年来,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积极调整策略,着力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实际的采访和报道过程中,电视新闻工作者不断强化自身“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通过深入调查、精准观察、深刻思考和有效表达,推出一批又一批精品新闻,进一步巩固了主流媒体在舆论场的主导地位。

  脚力:深入基层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锤炼脚力,练就一双“铁脚板”,才能让新闻报道有深度、有厚度。

  用勤,即勤跑、勤问、勤听。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优秀的新闻报道都是用脚“跑”出来的。在开展深度报道之前,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基层、贴近实际,亲自走访一线、走进社区和田间地头,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培养扎实的线下调查能力。同时,要深入群众、访问群众,倾听群众的声音,切实了解基层情况,做到不遗漏任何疑点,追根溯源、全面调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以《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为例,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团队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和采访,主动与当地农牧民、皮革收购商等相关群体进行深入对话,聚焦内蒙古自治区在打造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进行相关报道,并深入剖析了该地区正在实施的改革举措。

  用心,即用心去了解、用心去感受和思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仅要“用身”,更要“用心”。只有在真正投入情感的状态下,新闻工作者才能全面了解群众生活、感知群众所需。因此,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需要新闻工作者用心去了解、倾听、感受和思考,只有在情感上贴近群众,与群众心连心,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眼力:发掘独特视角

  眼力是新闻工作者捕捉新闻核心的敏锐视角。在看似普通的新闻现场,需要新闻工作者以细致的观察能力与开阔的全局视野,从关键细节入手,找到独特的切入点,突破新闻内容的同质化,挖掘出真正具有深度和价值的新闻线索。

  新闻工作者应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将事件从表面现象引向深层次的本质。通过细致观察,不仅要注意那些细微但关键的细节,还要将其与国家政策、社会背景等因素相结合,从多维度理解新闻事件,并发掘出新闻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意义,提升新闻报道深度。

  同时,增强眼力离不开深入社会和生活。新闻工作者必须走入基层、走到群众中去。只有深入了解社会,熟悉基层情况,新闻工作者才能精准捕捉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写出公众真正关切的报道。

  脑力:解读深层含义

  脑力是指通过深刻思考,透过表象揭示事件核心和本质的能力。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不仅要展现鲜明的观点和生动的细节,还需要通过独特的视角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需要新闻工作者强大的脑力予以支撑。特别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剖析和独立思考,能够厘清其中的脉络和原因、准确把握事件全貌,并挖掘其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或文化背景。

  新闻工作者应自觉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立场;坚持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从人民立场出发,进行深刻的新闻报道与舆论引导;考虑到社会整体利益和正确价值导向,选择新闻素材和报道角度,避免报道偏离主流舆论,确保新闻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同时,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避免陷入表面的信息洪流,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笔力:精准表达观点

  笔力是指新闻工作者运用文字、镜头和话筒精准表达观点、传递思想的技巧,不仅体现在流畅的文字表达和巧妙的写作风格上,更反映了作者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

  丰富知识储备。新闻工作者必须广泛阅读,深入了解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而能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准确捕捉到事件的核心,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增强报道说服力。同时,创新报道形式。新闻工作者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争取做到简洁明了、富有创意,使报道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感,在抓住观众注意力的基础上,增强与观众之间的连接。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融媒体节目《改革在哪里》中,故事的主人公和讲述者都是普通民众,观众自制的视频不仅展示了真实的生活场景,还成为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目中,主播的角色更多是作为连接者,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让观众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声音,从而引发广泛共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增强“四力”,才能保持报道的独特性与深刻性,推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大同广播电视台)